豆瓣8.5,今年优秀国片之一,却冷门到无人关注
今年暑假的电影真是扎堆上线,各种类型都有,连带着话题也多起来了。在这一片热闹中,我更想跟你聊聊一部特别安静的电影。
这片子已经上映小一个月了,但票房居然还不到70万,说出来有点心酸。可奇怪的是,去看看评论区,几乎全是好评如潮。豆瓣更是直接给到8.5分。看的人,谁都被它打动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秉着“好东西不能让人错过”的想法,我今天要跟你唠唠这部可能是今年最好看的国产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
你可能会问,这片到底哪里特别?它不是常见的那种讲奋斗逆袭的电影,更不是煽情的心灵鸡汤。它只是记录了一群“流动儿童”的青春,还有他们那些细腻又真实的点滴。
导演梁君健是清华大学的老师,和搭档唐韬、刘张铂泷,一群人一起拍了六年,足足录了800多个小时。他们只想好好记录北京蒲公英中学合唱团里这些孩子的故事。
说起来,蒲公英中学够低调的,藏在北京大兴区的一个角落。虽然不起眼,却是很多外来打工家庭的希望。这也是北京第一个专为这些家庭孩子开的公益初中,2005年就建起来了。刚开始的时候,甚至就在一个废弃的车间里。但就像蒲公英那样坚韧不拔,在水泥丛林中努力生长。
学校名字有点诗意,说的正是那些跟着父母漂泊到北京的孩子。他们在这里出生或者长大,可始终是“外来人”。没有北京户口,过不了根,随时都可能被风吹走,这种飘忽感让人心疼。
现在的社会节奏快、娱乐新闻爆炸,很多时候那些底层孩子的艰辛和梦想,基本没人关注。《风起前的蒲公英》像一阵温柔的风,悄悄地带你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又是青春里最重要的东西。
导演第一次接触蒲公英中学是在2017年前后。那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刚在建,学校不得不搬家。新校区条件好多了,可老校区的最后一年,却成了影片最珍贵的素材。团队主要跟拍合唱团,用两年时间陪着这些孩子们从初一走到初三。
合唱团作为切入口,是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音乐不单是个兴趣,更像是他们面对不确定人生时的支柱和慰藉。
走进教室,会发现这里跟普通学校挺不一样。墙上贴着五颜六色的小纸飞机,每一架上都写着孩子们的梦想。架子上放着各种瓶子,里面装着他们家乡的泥土,不光提醒孩子根在哪里,还昭示他们随时可能流动的身份。宿舍虽简陋,但总有笑声。每年学校还会办“柿子节”,老师和孩子一起去摘柿子。
这些孩子,大多数在北京生活十几年,有的本来就在北京出生,有的小时候才被父母带过来。可很多一入学,文化水平实际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父母又忙着赚钱,没啥时间管他们的学习。但到了这里,在老师们的努力下,80%以上的孩子能上高中,有的还能考进国内外大学。这不是啥神仙教学法,只是学校真的把“生命教育”放第一位——除了教知识,还教自信和坚韧。
合唱团其实是学校最关键的社团,袁老师一个人扛下来。她做了八年,每年都挑喜欢音乐的新生进团。她说过:“有些孩子在来之前,根本就没见过音乐老师。”影片的主角,就是合唱团里的四位:张展豪、权煜飞、王路遥和冯小云。
四个人家乡和家里环境都不一样。张展豪是河北人,年纪最大,会弹吉他、打非洲鼓,特别能带气氛,是合唱团里的“小音乐家”。权煜飞唱歌没啥天赋,但特别喜欢音乐,学习又好,还会解锁共享单车。虽然个子小,总被同学开玩笑,但他在合唱团找到了自信。王路遥是南方出身,性格有点腼腆,刚到合唱团不敢唱,后来被袁老师一点点鼓励,最后竟然还能当上团长。冯小云则是天生就有唱歌的好嗓子,初一就能唱高音C。四个人因为音乐走到一起,和合唱团一起经历成长和离别。
合唱团不只是社团,更像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锚”。风还没起,他们能稳一稳心里的方向。
可这片子又不止是“励志”。导演压根没打算搞那种“穷孩子靠音乐逆袭”的套路。拍着拍着,他们发现,现实比想象复杂——流动儿童的未来,根本没办法靠一场音乐梦来彻底扭转。

袁老师的梦想是让蒲公英合唱团出名,但现实总在提醒他们,孩子都是“流动”——到初二就得转学,谁都留不住。孩子们像蒲公英种子,说散就散。
四位主角,每个人的经历都让人唏嘘。张展豪最早离开,他初三得回河北准备中考。和爸爸的对话让人揪心,他兴奋地说最喜欢打鼓,可爸爸却只想他好好学习,别搞音乐。张展豪后来干脆把“歌手”这个梦想给划掉,去了一所特别严的学校,连吃饭都得背书。音乐,对他来说成了遥远的回忆。
权煜飞的离开还有点黑色幽默。男生越来越少,还赶上变声期,袁老师也只能把合唱团变女生团。煜飞努力争取留个旁听机会,但坐在教室后排,被女生们的歌声包围,他明白自己已经不属于这个团了。最后一个人在黑板上写下“再见了”,走出教室。
王路遥成长最大,从一开始怯生生,到后面能唱高音、管合唱团。她其实很想学音乐,但家里实在没钱,父亲坚持要她走正常升学之路。最后路遥选择退出,蹲在教室一角哭得稀里哗啦,不舍得老师同学,也难过梦想碎了。对于家长来说,追梦真的代价太大了,尤其像他们这样的家庭。

冯小云的经历,则狠狠地冲撞到了社会的壁垒。她天赋好,学习也棒,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免费培养机会,家里也全力支持。可在候考时,她就顺手弹了下教室的钢琴,却被老师训斥“不守规矩”。在成绩单上,因为“礼仪礼貌”被打了个D,直接落选了。这事过后,小云还是每天在家对着镜子练歌,边唱边悄悄问自己“怎么笑啊”。那么纯真的喜欢,最后还是被现实给难倒了。
这四个孩子的故事交织起来,既有音乐带来的光彩,也有现实泼过来的“冷水”:告别、压力和无形的壁垒。

片子里还有一幕让人难忘,中国网球公开赛那次,孩子们彩排《北京欢迎你》,紧张又没唱好,被工作人员批“太业余”。去到商业中心演出,他们连CBD长啥样都认不出来。这些小细节,直接扎破了关于“北京梦”的泡泡。
你可能会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放弃?原因就一个,教育资源和户籍的现实太残酷。流动儿童在北京上学,到最后还是要回老家中考;蒲公英中学努力填补空白,可终归势单力薄,很多孩子的天赋就是这样被现实碾碎。
也有人关心,这四个孩子后来都过得怎么样?
导演在一次交流会上专门说了:张展豪已经在天津上大学,还拉了个自己的乐队继续玩音乐。权煜飞成了学霸,考上西安一所985大学,学地理。王路遥回老家上了大学,专业是幼儿教育,也许以后会继续把音乐传下去。冯小云留在北京上了高职,现在已经开始实习了。

关于冯小云音乐学院落选,观众也问过,中音那位老师是否知道这电影。导演说并没有联系到,但蒲公英中学已经募捐买了很多钢琴,现在每个孩子都能弹。
影片虽然没有特别明确的故事线,却让人看到户籍制度、教育资源等等难题。可它并不让人难过绝望,导演觉得,音乐就是孩子心里的“锚”,支撑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教育真正的意义,除了分数,还有韧劲,还有看世界的眼光。
影片快结束时,有段对话让人想哭。权煜飞就像个小哲学家,说:“好苗子其实到哪儿都有,有的生在肥沃土壤,有的在沙漠。”旁边同学马上接话:“最惨就是沙漠,但如果是仙人掌,也能活得好好的。”
这些孩子,就是在逆境中坚韧又顽强的小仙人掌。
再北京大兴机场拔地而起,整个城市在变,有的孩子奔向更远的地方,有的学校面对新的挑战。可不管怎么难,那些和他们一样的孩子,还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长着。梦想不断被现实撞得粉碎,但也一直有人在努力守护希望。
我想借用片子里的那句话,祝这些“仙人掌”越长越壮,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开花。
热点资讯
- 再穷也要入_的3款射手皮肤!手感碾压至尊宝,十年不落伍
- 招商银行多家分行行长调整
- 贝尔戈米: 队长应为全队服务, 我多次带博格坎普吃饭帮他融入
- 德布劳内: 瓜帅风格偏进攻孔蒂偏防守, 有足够时间了解教练和
- 终极奥秘, 唤醒了深藏的野心! 7月中下旬, 这四大星座如同
- 大乐透头奖2注1000万分落2地 奖池余额17.23亿
- 年薪3000万欧!皇马巨星索要球队第一高薪遭拒 续约谈判已停
- 遨博i5国外机器人防护服怎么调松紧
- 国足帅位是“香饽饽”, 数十人投资料应聘, 卡纳瓦罗在列!
- 牟氏庄园富可敌国, 却毁于子孙鸦片赌瘾, 教训太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