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鄱阳湖水战,朱元璋何以战胜陈友谅?

点击次数:155 发布日期:2025-10-11 01:25

元朝末年(1359年),各地农民起义节节胜利,后来主要剩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起义军。其中,最强的要数陈友谅军事力量。然而,朱元璋在鄱阳湖水战中,消灭陈友谅。凭啥呢?难道朱元璋生来就是帝王命?

一、战前力量

至正二十三年(1363)春,陈友谅水陆两军号称60万,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亲率领 20 万军队往救洪都。双方力量为:

一是兵力规模差距明显。陈友谅率 60 万大军空国而来,是朱元璋军队的3倍。

二是舰船形制差距较大。陈友谅军“舰高数丈,上下三级”,以致“人语不相闻”,而朱元璋的舰船多是小船,此时虽拥有一定数量的楼船,但实际容量仅在千人上下。

二、战争过程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二十日,朱元璋水师进入鄱阳湖南部宽大水域,两军相遇于康郎山,鄱阳湖之战正式爆发。

1.第一阶段

朱元璋根据鄱阳湖水日益变少、对方巨船不便的情况,采取先火器、再弓箭、最后短兵器的办法,发挥自己优势。

陈友谅也不是傻子,连锁巨船,压缩朱元璋舟船的活动范围,迫使朱元璋与他进行阵地战。

“战船连锁”,你没听错。很熟悉吧,陈友谅就是跟曹操学的损招。

于是,朱元璋学周瑜,用满载火药、草人的火攻船,直奔陈友谅水寨而去,致使火势快速蔓延;陈友谅的巨舰则因掉转不灵,“舟数百艘悉被燔”,人员损伤大半。

2.第二阶段

朱元璋利用夜色的掩护,成功地占领了鄱阳湖中部的关键隘口,初步达成了围困陈友谅于湖内的既定目标。

3.第三阶段

朱元璋占据关键隘口后,陈友谅进退更加失据。

陈友谅“左膀右臂”提建议,说弃船登岸,还能有优势。陈友谅先犹豫不决,“左膀右臂”认为大势已去,便投降朱元璋。

陈友谅冒险突围,遭到朱元璋江中火筏的猛攻,混战中陈友谅中箭而亡。至此,历时36天鄱阳湖水战,以朱元璋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三、胜败原因

鄱阳湖水战,已过去六七百年,当年硝烟早已散去,船体残骸永沉湖底。后代人总喜欢做事后的“诸葛亮”,做些自以为是的胜败原因分析。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略决战,更是双方对立过程中实力此消彼长的必然结果。战争的胜败,除政治上的民心向背、经济上的财力多寡外,军事因素当是决定战胜攻取的重要原因。

(一)准备充分

朱元璋好像预料到这场水战,早早就发展水师、建造船炮,。虽然水师的整体规模上还不及陈友谅,但也不至于被打毫无还手之力。

另外,朱元璋拼命发展火器,不仅有轰击、焚烧巨舰的重型火器,也有射杀舰上人员的单兵火器。这个从陈友谅部队的惨叫声中就知道了。

(二)扬长避短

懂天时。朱元璋深知自己在舰船处于劣势,若在陈友谅进兵之初就选择救援洪都,显然没有胜算。而等到七月,鄱阳湖水位下降,不利巨舰活动,则能有效消解陈友谅巨舰作战的优势。

知地利。朱元璋命令部队扼守泾江口、南湖嘴、武阳渡等通江隘口,据险设防,占据地利。

讲人和。朱元璋上下齐心,陈友谅连“左膀右臂”都投降了。

(三)灵活多变

朱元璋将“以长击短”的常法与“巧施火攻”的变法相结合,利用舰船的机动性快速接敌,配以火器的燃烧性实施火攻,使陈友谅巨舰避无可避,损失惨重。

朱元璋制定了“军事围困、心理破防”的战术战法,通过占领有利地形,困死缺粮的陈友谅,使其内部矛盾重重,瓦解其军心士气和战斗意志。

综上,朱元璋虽然农民出身,但不是草包莽夫。所谓皇帝命从来不是天生的,当领导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想的东西可不少呢。陈友谅的领导素质和艺术,远远不如朱元璋的。所以,朱元璋能战胜陈友谅。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