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2022中国古代史考研必备,精选题库助你一战上岸!

点击次数:196 发布日期:2025-07-21 09:50

书友们,你们还在书海里迷茫吗?我找到了一本超燃的神作,必须分享给大家!这书一打开,我就被它的节奏带着走,情节紧凑,角色个个鲜活。每一个转折都让人心跳加速,我甚至熬夜追完还意犹未尽!如果你想要一次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千万别错过这本,快来感受这份震撼吧!

《2022年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作者:圣才电子书

第1章:史前时代

一、单项选择题

1原始农业时期,黄河流域主要种植()。

A.粟

B.高粱

C.水稻

D.玉米

【答案】A

【解析】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农业遗址,属于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约有七、八千年之久。种植业已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出土的主要作物是粟。

2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为距今约________年前的________。()

A.20万~30万年,蓝田人

B.40万~50万年,丁村人

C.170万年,元谋人

D.200万~300万年,许家窑人

【答案】C

【解析】元谋人于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其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是一位青年男性的左右上内侧门齿。根据古地磁方法的测定,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3下列不属于新石器中期文化遗存的是()。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答案】D

【解析】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4下列关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顶洞人时期已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B.半坡文化时期已进入原始农耕时期

C.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技术高,称为彩陶文化

D.父系氏族时期我国已发明了丝织品

【答案】C

【解析】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使用快转陶车和高温严密封窑技术来制作陶器,制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出现了白陶和黑陶。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彩陶只是陶器中很少的一部分。

5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会现实?()

A.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B.陶器多为彩陶

C.玉器的生产工艺水平超过了仰韶文化

D.养蚕缫丝,纺织技术进步

【答案】B

【解析】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由早期红陶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彩陶只是陶器中很小的一部分。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的氏族社会彻底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确立下来

②九夷或九黎著名的首领炎帝曾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取得了胜利

③黄帝之后,地处黄河中游的颛顼和生活在黄河上游的共工部落发生了激战,最后颛顼取得了胜利,进行了绝地天通的改革

④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后,选舜为继承人,并传位给舜。舜年老后,传位给禹。这种职位继承制度史称禅让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夷人又称九夷或九黎,他们有过一个著名的首领叫蚩尤。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最终蚩尤战败被杀,东方的夷人也归顺了黄帝。

二、名词解释题

1山顶洞人

答:山顶洞人是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中,距今约1.8万年的晚期智人的代表。化石表明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非常进步,脑容量和面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脑容量达到1300~1500毫升,明显地代表了原始的黄种人。除了打制石器之外,山顶洞人大量采用木器、骨角器,如骨针和鹿角棒等。还出现了用于装饰的钻孔石珠,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另外,在山顶洞人遗址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反映出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

2大汶口文化

答: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距今6300~4500年,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画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氏族制度瓦解,非常接近阶级社会。

3龙山文化

答: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最先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济南市章丘区)而得名。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南部及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区。考古发现主要是磨制石器和黑陶,因此又称为黑陶文化。其制陶技术也有明显进步,器形日见匀称,种类日见增多,并掌握了高温封窑使铁元素充分还原的技术,烧出了灰陶和黑陶,其中龙山蛋壳陶堪称制陶工艺之极品。火候的提高,又为金属冶炼创造了前提,开始是天然铜矿石的冶炼,器物多为红铜,后有少量铜锡、铜锌合金。铜器数量虽少,却为生产工具的革命性进步奠定了基础。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仍为定居农耕,但畜牧业发展也较快,鸡犬猪羊牛马六畜兴旺。考古发掘证明,龙山文化与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三、史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

——《吕氏春秋·恃君览》

材料二: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号之曰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材料三:古者,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猎鸟兽为佃,捕鱼鳖为渔。

——《易·系辞》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婚姻形态?

答:上述文献中,记载了有关原始时期的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婚姻和亲族关系以及生活状况等。

①猿人时期的婚姻形态还处于杂交状态,与这种婚姻关系相适应,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这样的群体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

②古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婚配,这叫作“血缘婚”。由这样的婚姻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作“血缘家庭”。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人类的社会组织也开始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

③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婚姻形态是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同。这种族外群婚制,可从仰韶文化等遗址中男女分葬的现象里得到证明。

④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婚姻制度逐渐由族外群婚发展到对偶婚。对偶婚是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的结合,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夫”,不是独占的同居,在对偶婚家庭里,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属于女方所在的氏族,它是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这种婚姻仍是比较松散的暂时性的结合,是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婚姻形态。

(2)概括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答: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社会状况主要有:

①有巢氏、伏羲氏、燧人氏这些名称,反映了我国远古的原始群时期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些阶段。“构木为巢”说明已开始定居,“钻燧取火”说明已出现人工取火。

②伏羲氏发明了兽网和渔网,用来打猎和捕鱼,说明这是处在渔猎社会时期。

四、论述题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答:(1)家庭的出现

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的时间大约是5000多年前。这一时期,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为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妇的小家庭。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形成。

(2)私有制的出现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的财产公有制渐趋瓦解,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除用消费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主要反映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死者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严重。当时不仅出现了私有制,而且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由于人们占有的私有财产的多寡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不平等的关系也就是阶级对立关系逐渐形成。人们的关系也在重新组合:富有者成为氏族贵族,成为奴隶主的前身;贫困者往往要承受富有者的剥削和奴役,从而沦为奴隶。

(3)国家的形成

①中国古代最初国家的产生是在各个发生了阶级分化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的,不同于欧洲历史上任何国家兴起的形式。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是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族部落,长江流域是苗蛮都落。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彼此掠夺而发生战争。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②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传说。如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曾“战于阪泉之野”,黄帝取得了胜利;黄帝又和九黎“战于涿鹿之野”,黄帝亦取得了胜利。黄帝部落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在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联盟中,国家逐渐形成。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尧、舜时期。我国的历史从这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