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参会突然停下脚步,盯住叶剑英前妻感慨:你都变了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1953年4月,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里人头攒动。毛主席走向妇女代表队伍时,脚步忽然停了下来。他盯着队伍中的一位女性,湖南话脱口而出:“这不是那个阿……阿……阿曾吗?!”
这一声”阿曾”,瞬间拉近了领袖与同志的距离。
曾宪植早就看见了毛主席,听到这熟悉的称呼,她爽朗地笑了。立正,用同样的湖南腔回应:“报告主席,我正是那个阿……阿……阿曾嘞!”
毛主席开怀大笑,握着她的手说:“阿曾嘞,你们的这支娘子军怕是打不过曾文正公的那支湘军吧?”曾文正公就是曾国藩,是曾宪植高祖曾国荃的哥哥。
曾宪植立马收起笑容,认真回答:“打得过!打得过!肯定打得过!”
话说得斩钉截铁,气势十足。
接见结束后,毛主席准备离开。曾宪植跟着走了几步告别,毛主席有些感慨地说:“自从进了城之后,你们都不来看我,我们见面就少喽。好不容易这一见,我发现阿曾你变了。”
看着曾宪植疑惑的眼神,毛主席笑着解释:“你变成了老曾喽!”
曾宪植哈哈大笑,回应道:“主席工作忙,我也不便打扰。”
毛主席却说:“不对吧,我看是有个鬼吧?有个门禁森严的鬼吧!”他边说边用手在空中划了个大圆圈,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
这番对话看似轻松,却道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工作制度的变化。连毛主席都感慨老朋友见面难了。
说起曾宪植,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1910年1月23日,她出生在湖南双峰县荷叶镇的曾府。这个曾府可不是一般人家,她是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玄孙女。
曾家到了曾宪植这一代,真是人才济济。哥哥曾宪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后来还拿了英国伦敦大学的理科硕士学位。弟弟曾宪柱是华西大学毕业的。姐姐曾宪楷更厉害,湖南大学文科学士,燕京大学硕士,后来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
家里兄弟姐妹都这么优秀,曾宪植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6岁时,她进了长沙古稻田师范附小。13岁那年,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校长是徐特立,就是毛主席的老师。
在学校里,曾宪植不但成绩好,还是篮球队的主力。那年头,女孩子能进学堂读书就已经很新鲜了,打篮球就更少见了。她这叛逆的性格从小就显露出来了。
徐特立对这个学生印象深刻。1924年他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后,创办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在他的影响下,曾宪植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1926年底,国民政府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开始招收女学员。这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还是头一回。徐特立一听到这消息,立马想到了曾宪植。
曾宪植瞒着家人偷偷报名。近200名考生竞争,她名列前茅,成了中国第一批女兵。从此,这个曾府千金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黄埔军校,曾宪植完成了从学生到战士的转变。1927年5月,她和同学们参加了攻打夏斗寅的战斗。7月份军校办不下去了,女生队提前毕业。
有的女生回家了,有的转入地下,曾宪植坚决不回家。她说:“第二方面军军医处要人,我就去了。”
就在这时,她遇到了叶剑英。
“你就是特立先生口中的投篮强手吗?”这是叶剑英对她说的第一句话。那时候女孩子和男孩子一起打篮球,确实够叛逆的。但正是这份叛逆,让叶剑英对她有了好感。
1927年12月,曾宪植跟着叶剑英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两人转到香港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1928年春,不满18岁的曾宪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与叶剑英结婚。
新婚燕尔,本该是最甜蜜的时光。可是革命年代哪有什么蜜月期?没多久,两人就因为工作需要分开了。组织上原本安排他们一起去苏联留学,结果名额超了。曾宪植主动让出名额,独自去了上海。
在上海,曾宪植以学生身份做掩护,进行地下工作。1929年5月,因为参加反政府示威游行,她被抓了。敌人严刑逼供,想从她嘴里套出党的机密。但这个看起来柔弱的女子,意志坚如铁石,什么都没说。
后来组织营救她出狱,又派她去日本留学。结果在日本又被抓了一次。好在她的家庭出身显赫,日本人对曾国藩的后代还算客气,最终无罪释放。
1931年回国后,曾宪植终于和叶剑英见了面。组织上安排他们去中央苏区,结果又出了问题。有人说曾宪植长得太漂亮了,容易引人注意,过不了国民党的封锁线。于是夫妻俩又得分开,她再次去了香港。
这理由听起来挺荒唐的,美貌居然成了工作障碍。但在那个年代,确实存在这样的考虑。
西安事变后,曾宪植调到武汉《新华日报》工作。叶剑英以八路军代表身份进入国统区,夫妻俩又见面了。1938年,曾宪植怀孕了,10月在香港生下了儿子叶选宁。
可是孩子刚满周岁,曾宪植就把他送回了湖南老家,自己去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一个母亲和孩子分离,这得需要多大的觉悟啊。
1941年,曾宪植终于盼来了去延安的机会。她兴冲冲地去找叶剑英,想告诉他儿子的消息。结果到了中央军委门口,听人说:“叶参谋长的女儿还真可爱!”
她愣了一下,一打听才知道,叶剑英已经另娶了,还生了个女儿。
那一刻的曾宪植该有多难受啊。但她什么都没说,转身就走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结过婚。
1946年,曾宪植开始了她的妇联生涯。她先是担任邓颖超的秘书,同时担任中共南方局妇女组组长。她的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为统战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
1949年,宋庆龄受邀来北平参加开国大典。毛主席特派曾宪植全程陪同。为了照顾好宋庆龄,曾宪植事无巨细地安排着一切。找房子、布置家具,甚至专门找了个上海厨子,就怕宋庆龄吃不惯北方菜。
开国大典那天,曾宪植搀扶着宋庆龄走上天安门城楼。在那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里,她就站在周总理身旁,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
从1949年开始,曾宪植在全国妇联工作了整整40年。她先后担任副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等职务。
在妇联工作中,曾宪植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全国妇联刚成立时只有72个人,她按照五湖四海、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在人员配备上,她主张既要有党内的,又要有党外的;既要有女性,也要有男性。
曾宪植有个特点,就是实事求是,不随波逐流。大跃进时期,《中国妇女》杂志宣传让小学生住校搞托儿化,她一看就知道不符合农村实际。立马把杂志社负责人找来谈话:“你们这样宣传,农村能做到吗?脱离实际,就是脱离群众。”
对方开始还说是按领导指示办的,后来看到实际情况,深深佩服曾宪植的实事求是精神,专门写了篇《心底无私 坚持真理》的文章。
在干部管理上,曾宪植更是有原则有感情。有个上海姑娘小陈,因为家里有海外关系,在那个年代很敏感。有一次团组织去天安门,有人不让小陈去,小陈躲在角落里哭。
曾宪植知道后,对团组织的人说:“小陈那么年轻,父母要她出国她都不去,这说明她要跟党走。你们应该信任她,政治上我负责。”
这话在当时需要多大勇气啊。但曾宪植就是这样,敢于承担责任,保护干部。
在各种政治运动中,曾宪植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她关心那些受到冲击的同志,尽力保护他们。对于曾经批斗过她的人,她从不记仇,依然真诚相待。
这样的胸怀和品格,赢得了党内党外所有人的尊敬。
1989年10月11日,曾宪植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她去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送了花圈。那些挽联写得真好:“为党想为人想,把荣誉推出去,把责任揽过来;不计得不计失,是真理拚命干,有意见当面提。”
从延安的”阿曾”到新中国的妇联副主席,从叶剑英的前妻到宋庆龄的贴心助手,曾宪植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革命女性。
1953年那次和毛主席的重逢,从”阿曾”到”老曾”的变化,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责任和担当的升华。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多少像曾宪植这样的女性,为了理想信念甘愿牺牲个人幸福?她们的选择和坚持,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意义?
热点资讯
- 任嘉伦怎么逆生长了? 越捯饬越年轻, 一头金发猛一看还以为是
- 泛克斯特 MEJFD-3020数字式局部放电检测仪
- 新股消息|盘兴数智港股IPO招股书失效
- 印度ARPG大作《Unleash the Avatar(释放
- TVB对中医“下手”了,新剧《侠医》定档,陈豪、张曦雯再度联
- 三大动向引爆舆论!解放军行动迅捷,克里姆林宫传来特殊声音,我
- 华国锋辞职后,从四合院到改革开放态度?直到晚年说出真心话
- 对曼联感兴趣吗? 穆勒: 很多次 但此时此刻我们不合适
- 银光流转间,定格属于你的优雅瞬间
- 国风旗袍新演绎,气质高雅大气,漫步街头的东方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