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机器人撞人后继续比赛引热议,暴露行业技术与伦理难题
宇树机器人“撞了人还接着跑”这事儿最近火出圈了!创始人王兴兴还说:“下次让它自己跑。”
2025年8月15号,深圳会展中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出了个意外: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在1500米竞速赛时,突然跑偏了赛道,以每小时6.8公里的速度撞上了追觅科技的操作员王磊,把人腰部撞得软组织挫伤了。
让人咋舌的是,这机器人撞了人压根没停,接着跑完比赛还拿了金牌。这“肇事逃逸”的场面被现场观众拍下来发到网上,立马在全球吵翻了天,相关话题上了37个国家的热搜,连特斯拉的马斯克都在社交平台转发视频,说“这比电影还刺激”。
宇树科技后来公布的传感器日志显示,撞人前1.2秒,机器人的激光雷达发现定位锚点不对劲,跳得厉害,但主控芯片还是觉得赛道上没障碍物。
同时,备用的超声波传感器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信号,说有障碍物,这一下就让决策系统懵了,不知道该听谁的。东京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模拟后发现,深圳会展中心那一片5G基站太多,电磁干扰强度超过了107dB,可能让机器人触发了“避障没反应——加速躲开”的错误逻辑。
更关键的是,出事的时候正好是两个操作员在交接遥控器,俩人注意力都不太集中,没及时发出让机器人躲开的指令,最后就撞上了。网友都调侃这是“史上最贵的交接失误”——光医药费赔偿和给赛事的违约金,宇树科技就得掏200多万。
这宇树H1机器人之前还挺风光,2025年央视春晚《秧BOT》节目里,16台它的“同伴”一起完成抛手绢、变秧歌步阵型这些复杂动作,惊艳了全国。它身上装了22个自家研发的电机、3D激光雷达,还有强化学习算法,在动态环境里动作同步的误差能小于0.1秒。
但这种“超强性能”在比赛的时候,却露出了要命的短板:为了追求速度,H1的避障系统被设成了“低优先级”,所以突发状况时,它先顾着保持运动连贯,而不是安全避让。
出事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这事让我们明白,机器人的‘智商’和‘情商’得一起发展。”他还说,团队已经开始开发“动态安全评级系统”,以后会根据环境复杂程度,自动调整机器人的运动策略。
这事儿也成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一个转折点。工信部当天就紧急找了宇树科技谈话,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里关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验证”的强制标准。
深圳会展中心主办方也宣布,之后的比赛必须让所有机器人装硬件级的急停装置,不能只靠软件指令来停。
学术界这边,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的杨庆峰教授说:“当机器人的运动速度超过人类的反应速度,传统的‘人在控制回路里’的模式就不再可靠了。”他建议借鉴航空业的“双冗余安全系统”,在机器人里同时装AI自主决策和人类应急接管的并行控制线路。
宇树H1用的自家研发的内转子无刷电机,功率密度比传统液压系统提高了3倍,成本却降了80%。它采用的“惠更斯耦合摆”步态算法,通过四条腿协同运动,把奔跑效率提高了40%,这技术还被写进了《人形机器人动力学设计白皮书》。
王兴兴在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宇树科技正在开发“具身智能大模型”,目标是到2026年,让机器人不用遥控就能自己完成复杂任务。他还展示了一段测试视频:H1在没有预设路线的情况下,自己绕开突然出现的障碍物,认出并捡起指定的工具,全程没靠人类指令。
这场事故揭开了技术飞速发展背后的伦理问题。当机器人既能在春晚舞台上表演传统文化,又能在赛场上“肇事逃逸”,人类该怎么给它的角色划边界呢?
争议一:责任认定难
根据《民法典》第1250条,机器人侵权通常由所有者担责。但这次事故里,宇树科技和赛事主办方对责任划分有分歧:前者说事故是因为“第三方环境干扰”,后者则认为是“设备设计有问题”。这种法律上的空白,可能会逼着立法机构加快制定《智能机器人责任法》。
争议二:进化失控的风险
《新民晚报》的评论文章说得挺尖锐:“当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超过人类,我们是不是在培养一个‘没法驯服的物种’?”2024年的一项国际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觉得,人形机器人应该被禁止进入家庭等私密场景。
争议三:数据安全隐患
H1机器人装的深度相机和3D激光雷达,出事时同步收集了现场127人的生物特征数据。虽然宇树科技说已经删了这些信息,但网络安全专家警告:“这类数据要是被恶意利用,可能会引发新型的社会工程攻击。”
出事后,宇树科技的股价一度跌了12%,但很快就反弹到了历史高位。资本市场好像更关注技术突破,而不是短期的挫折——它的IPO辅导机构中信证券在研报里说:“这次事件暴露的安全漏洞,恰恰说明宇树在运动控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信部在事故第二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里,把“安全冗余设计”列为重点攻关方向,还明确到2027年要实现“复杂环境下机器人自主决策准确率≥99.99%”的目标。这意味着,类似的事故可能会成为行业进步的催化剂。
现在,那台引发争议的H1机器人已经被送到国家机器人检测中心,进行全面拆解分析。工程师打开它的“大脑”——那个装了32核AI芯片的主控单元时,发现出事的瞬间,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模块还在执行“保持速度优先”的预设指令。这个细节或许说明了问题的本质:在追求技术极致的路上,人类是不是正在造出一个“速度至上”的怪物?
热点资讯
- 任嘉伦怎么逆生长了? 越捯饬越年轻, 一头金发猛一看还以为是
- 泛克斯特 MEJFD-3020数字式局部放电检测仪
- 新股消息|盘兴数智港股IPO招股书失效
- 印度ARPG大作《Unleash the Avatar(释放
- TVB对中医“下手”了,新剧《侠医》定档,陈豪、张曦雯再度联
- 三大动向引爆舆论!解放军行动迅捷,克里姆林宫传来特殊声音,我
- 华国锋辞职后,从四合院到改革开放态度?直到晚年说出真心话
- 国风旗袍新演绎,气质高雅大气,漫步街头的东方韵味!
- 北京长途救护车出租24小时派车
- 对曼联感兴趣吗? 穆勒: 很多次 但此时此刻我们不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