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这支起源于山西新军的部队为何被称为 “偏师中的主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第19军55师,一支承载着光荣历史与卓越传统的英雄部队,素以勇猛顽强、吃苦耐劳著称。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这支队伍肩负起创建陕南根据地的重任,以“破釜沉舟”的壮志,誓要实现“九进九不出”的坚定承诺。历经近四年的艰苦斗争,他们最终圆满完成使命,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谱写了“偏师”的辉煌篇章。
起源于山西新军
55师的前身,乃是赫赫有名的陕南军区第12旅,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45年12月,在山西洪洞由豫西特务1团、特务2团与太岳5分区54团合并而成的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4旅。该旅由旅长刘金轩和政委李耀率领,下辖第70、71、72团。旅直属机构由太岳3分区抽调人员组建,而该分区原为山西新军212旅旅部。由于原计划将陈赓的第4纵队派往东北未能成行,8纵队的领导机关一直未能成立。至1946年1月,8纵队的番号被撤销,24旅随之更名为太岳军区独立旅。1947年5月,该旅再次更名为第12旅,下辖各团依次更名为第34、35、36团,虽然归属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指挥,但编制仍属于太岳军区。直至1948年1月,才正式划归。1947年11月,12旅兼管豫陕鄂军区第4分区。1948年5月,该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2旅。同年6月,划归新成立的陕南军区,由旅长薛克忠和政委谭友夫领导,下辖第34、35团及郧白独立团,第36团则由军区直接指挥。1949年5月,12旅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5师,师长符先辉,政委张明,下辖第163、164、165团,这些团依次由原34、35团及17师51团整编而成,而原36团与郧白独立团则被调拨至19军57师。
刘金轩中将,55师首任军事首长。
34团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至1937年4月,在山西崞县原平镇成立的国民兵军官教导第8团。同年12月,该团更名为山西新军决死第2纵队6总队。1939年秋,在林会议之后,部队经历改编,成为独2旅29团。翌年2月,部队北上至晋西北,正式更名为决死2纵队6团。同年11月,部队再次改编,成为晋西北8分区6团。1942年冬季,部队更名为6支队。至1945年4月,部队改编为豫西2分区特务团,并于9月改番号为特务1团。在解放战争时期,该团历经多次改编,先后沿革为8纵24旅70团、太岳独立旅70团、4纵12旅34团、陕南12旅34团、19军55师163团。作为军、师的主力团,34团擅长山地进攻战。在抗日战争期间,该团曾参与粉碎“十二月事变在创建晋绥第八分区、开辟豫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该团赢得了“老6团”的赞誉。
55师首任政治首长李耀中将。
35团的前身是全民族抗战初期在山西夏县、平陆、芮城、垣曲四县组建的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1938年12月,这四县的自卫总队被合并,组成了山西新军政治保卫队第3支队。次年7月,该支队改编为213旅59团,此后便独立活动于中条山区。1940年春,59团被调往太岳区,编入决死1纵队,并与26团、洪源游击支队合并,继续沿用59团的名称。至1945年9月,59团以自身为基础,吸纳了陕洛独立团和宜渑独立团,更名为豫西2分区特务2团。在解放战争期间,该团历经多次改编,先后成为8纵24旅71团、太岳独立旅71团、4纵12旅35团、陕南12旅35团、19军55师164团。在抗战时期,59团参与了粉碎“十二月事变”、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并为岳南、豫西、豫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立下了赫赫战功。
36团的前身,源于全民族抗战初期在晋西南三角地区成立的各县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与游击支队。1938年9月,稷山支队与安邑支队合并,成立了山西新军教导第3总队。同年12月,以该总队为基础,将各县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政治保卫队第1支队。1939年7月,部队改编为212旅,下辖54、55、56团。1940年春季,212旅迁至太岳区,并经历了三次整编。1942年5月,212旅撤销番号,其旅部与太岳4分区合并,所属的三个团合并为54团。1943年5月,4分区更名为3分区,54团继续归属其编制,随后又被调至5分区。在解放战争时期,该团历经演变,先后成为8纵24旅72团、太岳独立旅72团、4纵12旅36团、陕南12旅36团。1949年5月,作为主力团,被调拨至19军57师,并更名为第169团。1952年6月,57师改称石油1师,169团随之划归55师编制,并最终更名为新165团。该团以英勇顽强、机动灵活著称,擅长野战、近战和夜战。
17师51团的史册源远流长,其前身是源自西北军杨虎城部,由原38军17师51旅102团改编而成。追溯至更早的历史,可上溯至北洋军阀时期,隶属于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的一部分。1945年7月,51团在师部带领下,毅然起义,脱离了国民党军队的体系。1946年9月,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17师51团。翌年8月,随第四纵队南渡黄河,进军豫西和陕南。至1949年5月,该团被改编为19军55师165团。1953年5月,再次改编为55师炮兵团。该团秉承着浓厚的爱国传统,装备精良,进步迅猛,战斗力显著。
55师,源自抗战时期我党组织领导下的山西新军,历经大小战役、战斗逾510次,共歼敌2万余人。该师不仅创建并巩固了晋绥8分区、太岳3分区、5分区以及豫西2分区的抗日根据地,还在解放战争期间,转战晋、豫、陕、鄂、皖、川六省,参与上党、晋南、襄樊、淮海等重大战役十余次,大小战斗数百场。以7000余指战员的英勇牺牲,取得歼敌近7万人的辉煌战果,生俘国民党军中将杨澄源、郭勋祺等23名高级将领,解放县城38座,建立10个县级人民政权,覆盖5万多平方公里、200多万人口的鄂陕革命根据地,全面解放陕南。作为19军的主力师,55师亦是刘邓大军中战斗力突出的部队,秉承独立作战的传统与经验,被誉为“主力中的偏师、偏师中的主力”。所谓“主力中的偏师”,是因为其前身12旅虽隶属于主力4纵,却多以独立执行作战任务为主;而“偏师中的主力”,则因其虽长期处于边陲,但部队素质优良、作风顽强、攻守兼备、完成任务出色,尤其在开辟解放陕南、襄樊战役、淮海战役以及建国后的西北剿匪平叛、中印边境战争中表现尤为突出。
转战晋豫陕
1946年11月初,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在经过山西吕梁地区时,根据命令暂缓入陕,随即由太岳24旅指挥,联合359旅和晋绥独立第4旅,发起了吕梁战役。11日,24旅从霍县启程,四次渡过汾河,与战友们共同完成了对战役的部署。隰县县城在这四面楚歌的包围之中,县城的守敌由山西保安司令部中将副司令杨澄源(通常误称为上将,实则系阎锡山私人授予)率领的两个保安团以及爱乡团、区保安队等地方武装共计3500余人把守,防御设施相当坚固。我军24旅与4纵13旅承担了主攻任务,其中70团1营率先攻克了城东南的高地俞家垣,从而掌握了打开隰县县城的关键。至28日黄昏,各部队从东、南、北三面同时发起攻城。70团3营的突击队攀爬梯子登上东南城头,率先冲入城内。8连5班的班长焦子玉带领全班战士直捣敌指挥所百兴城,成功俘虏了敌总指挥杨澄源和少将参谋长胡芳珍。在这场战斗中,24旅行动果断、突击英勇,共歼灭敌人1587名,其英勇表现甚至令敌方老大哥部队也为之侧目。
“勇猛善战,名副其实”。
在1947年上半年,24旅再度投身于汾孝战役与晋南战役,均出色地完成了既定作战任务,有力地支援了主力部队,成功解放了晋西南广大区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4月6日,该旅奇袭稷山县城,仅以2人牺牲、3人受伤的微薄代价,攻克了坚固的城池,敌军伤亡百余人,俘虏敌军1270名,谱写了一则经典的战例。
1947年8月,原12旅(由24旅更名而来)与4纵协同,投身于战略反攻的浪潮中,勇猛地渡过黄河,向豫西挺进。沿途战局顺风顺水,经过辗转激战,于9月6日抵达卢氏城下,此举旨在支援主力部队围剿灵宝之敌。9月10日午后,12旅发起猛攻,在炮兵的强力支援下,短短20分钟内,34团3营的突击队便成功攀上城西关,打开了胜利之门。随后,团参谋长张坚率领3营主力紧随其后,直扑敌军指挥部,将敌军逼退至城东北角。与此同时,36团也从北关突破,进入城内。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成功全歼了敌36旅的一个营以及保安团1560人。部队进城后,严守纪律,秋毫无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4纵传来电报:“卢氏纪律良好,令人欣慰,特此通令各部队学习,并予以嘉奖。”
12旅攻占卢氏城。
“你们部队拥有辉煌的战斗史,积累了独立作战和创建根据地的丰富经验,全体干部战士英勇善战。我相信,你们完全能够圆满完成这一光荣且艰巨的战略使命。”
陕南,位于川、鄂、陕、豫四地交汇之地,秦岭与巴山之间,山势连绵,森林茂密,既是通往四川的必经门户,亦是连接西北的重要枢纽,历来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12旅接受任务后,除留下两个营在卢氏剿匪建政外,主力部队直指商洛地区。9月27日,34团成功解放了位于西(安)荆(紫关)公路上的重要城镇龙驹寨。随后数日,与赶至的38军17师及豫西2分区部队汇合,军威大振。我军的行动,引来了西安敌军整65师部队的东犯。12旅随即转移至豫陕交界的五里川,休整了一个月后,于11月初再次挺进陕南,向各县展开攻势,建立根据地。先后解放了山阳、郧西、镇安、郧阳等县城,为全面解放陕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身为“主力之辅”,偏师并非弱旅。数年间,与主力纵队并肩作战,南北征战,历经磨砺。此次开拓陕南,所面临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身处胡宗南集团五个军(整编师)的围困之中,却能巧妙牵制敌人,在鄂、豫、陕地区巧妙周旋。击溃敌军,剿灭匪患,打开新局面,稳固立足之地。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实为军中奇兵,功勋卓著!
外线出击
1948年6月末,陕南军区方告成立,随即接获调集12旅第34、第35团,郧白、郧均两个独立团,以及12旅山炮大队等部队参战襄樊战役的指令。全军由军区司令员刘金轩统一指挥,于均县草店地区集结,随时准备出发。
7月3日凌晨,陕南部队迅速行军,采取突击战术,成功占领了谷城西部的敌军阵地,击毙敌军40余人,敌军溃不成军,逃往老君山。35团和郧白独立团绕至老君山后方,而34团则展开正面进攻。经过十余分钟的激战,我军攻克了老君山,并将敌军驱逐至汉江岸边,歼灭敌军163旅的主力,其中俘虏敌军副旅长以下1800余人。刘伯承对此次战斗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场战斗对襄樊战役的初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军主力部队,包括6纵、陕南军区以及桐柏军区之军,集结于襄樊外围。经过十多天的激战,陕南军区部队成功清扫了外围的主要山头阵地,为6纵直捣襄樊城下提供了有力保障。15日20时,我军各部队发起了全面攻势。6纵率先突破西关,然而,由于鼓楼制高点的敌人火力封锁,进展一度受阻。在此关键时刻,陕南12旅第一梯队35团从城东北角成功开辟了突破口,面对敌人的居高临下猛烈阻击。35团在击退敌人四次反扑后,虽然伤亡惨重,包括6名营级指挥员在内的100多人英勇牺牲。面对正面攻击的困难,35团迅速调整战术,以少量兵力牵制敌人,主力则从右翼发起猛攻,成功打乱了敌人的阵脚,迫使敌人撤退。20时30分,第二梯队34团加入战斗,直指不远的敌15绥靖区司令部所在地——杨家祠堂。12旅的山炮大队进城后,用4门山炮进行近距离直射,为我军冲击提供掩护。旅工兵连续实施爆破,取得成功。34团3营教导员张景纯率领十几名战士率先冲入敌阵,将坚守坑道的敌军大部分击溃,生俘了敌副司令官郭勋祺中将。随后,6纵18旅又将受伤的敌酋康泽捕获。至16日拂晓,襄樊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在这场激战中,陕南12旅英勇作战,共毙伤俘敌军6900余人,缴获各式火炮16门,轻重机枪164挺,长短枪支1320支。虽然自身伤亡1100余人,但旅部依然出色地完成了参战任务,赢得了圆满的战绩。
11月初,陕南12旅在南阳地区担负牵制任务之际,再度接到命令,需参加淮海战役,负责围歼敌军黄维的第12兵团。该旅携带34团、35团,以及郧白独立团和17师51团,日夜兼程,于月中旬抵达安徽涡阳。此后,部队暂时划归中野6纵指挥。25日拂晓,部队进驻双堆集正南的罗集、小周庄、小李庄、吴线庄一线,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成功扎紧口袋,切断了黄维兵团的退路。
26日午时,敌85军两部在飞机与坦克的支援下,对我51团坚守的小周庄、35团的小李庄、杨庄等关键阵地发起了连续猛烈的攻势。面对四面包围的严峻局势,35团1营英勇抵抗,敌军虽一度闯入村中,却终究被我军坚决击退。27日破晓,敌85军110师(缺一旅)在师长廖运周将军的带领下,于战场上宣布起义。待该师士兵穿越12旅防区后,我军即刻封锁了通道。黄维愤而令被誉为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全美械第18军全力进攻,目标直指我35团的前沿阵地。面对敌军一个军团的强大压力,我方仅一个团,不仅兵力悬殊,且武器装备亦处于劣势。敌军依仗优势,采取人海战术,集团式冲锋,对我阵地发动了狂暴的攻击。35团1营的战士们以“誓与阵地同生死,与部队番号共存亡”的坚定信念,顽强地抵挡住了敌人的疯狂突围。敌人的多次冲锋均被我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所震慑,10余次进攻均被我军击退。在全团的有力支援下,从上午激战至下午,小李庄阵地依然坚不可摧。坚守杨庄的2营经过艰苦的抗争,也成功守住了阵地。至下午5时,34团3营与51团3营赶到支援,最终将敌人彻底击退。28日,黄维兵团多次冲击12旅防线以求突围,但均未能得逞,随后转而固守阵地,等待援军。
“你们的战斗打得非常出色,英勇顽强。如果第12旅兵力耗尽,我第一个为他们补充兵员,恢复原有编制。”
12旅向小李庄移动。
鉴于战事激烈,减员严重,12旅将34团与51团、35团与郧白团分别临时合并,每两团合成一个团。在随后的战斗中,12旅接连投入李土楼攻坚、小周庄防御以及双堆集歼灭战,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成功全歼了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12旅直面敌人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勇猛交锋,共歼敌2716名,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尽管自身伤亡超过2000人,其中牺牲者逾1000名,但12旅仍以巨大代价捍卫了胜利。
在这两场远征战场的大决战中,12旅外线出击部队英勇无畏,表现卓越。他们不仅战斗中英勇顽强,防守时亦坚不可摧,凭借其非凡的战斗力,赢得了主力纵队的深切敬意和上级首长的高度关注。
解放陕南
1949年5月1日,二野的第19军正式成立,并兼任陕南军区的职责。同时,尚在河南宛西地区执行剿匪任务的12旅,更名为55师。进入该月的下旬,该师西进至陕南的郧阳地区,完成了归建任务。在此期间,第19军接到了新的命令,暂时归入一野的指挥体系,向汉中方向挺进,旨在彻底解放陕南的全境。
彼时,胡宗南为确保退入四川的通道,以安康为战略支点,调集27军与98军的四个师,沿汉江一线构建了三道防线。5月25日,55师的164团、165团以及57师的169团,长途跋涉逾120里,从三面包围了位于白河的陕南“东大门”,守军27军47师140团。我军迅速击溃敌团长以下300余人,俘虏敌军1267人,成功突破了敌军的第一道防线。首战告捷,19军乘胜追击。55师在协助57师歼灭竹溪守敌后,19军随即令57师对敌军第二道防线的关垭子至老阳山等阵地实施佯攻,而55师则迂回敌军侧后,从左侧翼发起突破,直接向平利城进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敌27军47师141团及98军158师474团大部与473团一部,共计毙俘敌军2300余人。至31日,165团解放了平利县城,残敌溃逃至安康附近的女娲山与岳妇山。6月4日,164团攻克岳妇山,击毙敌军百余人。胡宗南急调69军与新3军东援,为迷惑敌军、寻找歼敌机会,19军下令55师撤离平利至竹溪东北区域进行休整。
19军西进动员会。
7月9日之夜,为支援一野在扶眉战役中的行动,我军采取出其不意的战术,发动了一场回马枪攻势。55师的三个团齐头并进,直指关垭子、鹰嘴岩、老阳山一线。163团5连在连长马江水的英勇指挥下,勇猛地向长安坝发起攻击,接连攻克八个山头,士气如虹,一鼓作气推进至柴家沟口,成功将敌军主力围困于沟中。马江水身先士卒,英勇牺牲。其他指战员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坚守阵地直至援军抵达。7连2排,在副连长赵小合的带领下,奋勇杀入敌阵,生擒敌144师少将师长,迫使敌军警卫部队630余人投降。至10日午后,我军成功收复了平利县城。19军党委特授予163团5连“突破鹰嘴岩、智取长安坝的马江水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23日,我部紧追敌踪至安康新城东南的大巴山脚下,牛蹄岭分作大小两岭,乃安康的天然要塞,地势峻险,防御严密。19军决定以55师为主攻力量,其中163团负责攻打小牛蹄岭,164团负责大牛蹄岭的右翼,165团则负责对敌进行监视。24日凌晨1时,我军以猛烈的炮火覆盖大、小牛蹄岭阵地,一时间炮弹横空,山谷为之震撼。短短不足一小时,我军便迅速占领了小牛蹄岭,并全歼守敌一个营的主力。至拂晓6时,164团与大牛蹄岭的攻防战,以及57师170团对牛蹄岭东北大帽山高地的进攻,均告成功。
不久,敌人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在空中飞机轮番轰炸与地面炮火猛烈轰击之下,成营、成团的敌军纷纷向大、小牛蹄岭阵地发起连续攻势。55师经过一整天的苦战,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这一关键阵地。直至下午15时,大、小牛蹄岭阵地均显疲态,19军迅速调动57师主力增援,169团支援小牛蹄岭,171团支援大牛蹄岭。这两个团作为新生力量,不仅稳固了阵地,更在夜幕降临,我军发起全线总攻后,凭借高地优势,士气大振,一举攻入安康新城。牛蹄岭之战,是19军西进汉中以来最为惨烈、激烈的战斗,也是解放陕南最为壮观的战役之一。我军击退了敌人对大牛蹄岭的17次集团反扑、对小牛蹄岭的18次集团反扑,共计毙伤敌军2500余人,自身伤亡1350余人。
解放安康新城之后,为与一野第18兵团共同牵制胡宗南主力于秦岭一带,制造我军主力由陕入川的假象,从而更有效地掩护二野主力向川黔方向秘密转移,第19军遂暂停攻势,转而东撤进行休整。尽管在牛蹄岭战斗中我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从战略全局考量,此举实属必要。
10月25日,55师自平利启程,沿秦岭南麓,迂回于汉江以南地区发起攻势。在再次西进的征途中,全师指战员士气高昂,精神抖擞。该师奋勇争先,接连解放了岚皋、紫阳、西乡、镇巴等地,成功打开了通往川北的门户。1949年年底至1950年初,55师运用大迂回、大包围的战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万源直插通江,切断了敌王凌云部的退路,共歼敌4个军,逾万人。川北战役的胜利,彻底击碎了敌人企图在秦岭、大巴山一带构筑反共游击基地的狂妄企图。
西北劲旅
师部和169团驻扎西宁,163团和165团驻守民和,164团起初驻扎在甘肃张掖,之后亦转移至西宁。到了1953年5月,165团与师属山炮大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炮兵306团,而169团则被改编为新的165团。
毛泽东会见55师政委徐肇基。
1955年5月,西北军区正式更名为兰州军区,其中55师作为该军区唯一的机动国防步兵师,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该师参与了平息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发生的反革命武装叛乱的激烈战斗。四年间,共经历了大小战斗461场,成功歼灭叛匪2.84万人,而全师自身也付出了550人的伤亡代价。
1962年10月,55师遵照中央军委及兰州军区的命令,踏上征程,奔赴西藏参与中印边境的自卫反击战。历经2500公里的跋涉,该师准时抵达战区,肩负起“攻其首、击其后”的重任,在西山口和申隔宗地区成功歼灭印军920人,自身伤亡仅261人。战事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在接见55师政治委员徐肇基时,对该师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们“行动迅速,作战出色”。在追击战中,163团9连连副班长庞国兴荣立一等功。1963年8月26日,国防部正式授予他“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1965年9月,印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锡金边境再度引发冲突,我国55师受命展开战略佯动,迫使印军不得不从中锡边境撤军。此次紧急备战,部队士气高昂、行动迅速、纪律严明、调动自如,赢得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高度赞誉。毛泽东主席批示:“对于那些阳奉阴违之人,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回首往昔,这支部队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并与兄弟部队紧密协作,足迹遍布全国14个省、自治区。它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川北剿匪、甘青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还远赴滇南执行对越侦察任务,总计歼灭敌(匪)超过12万人。在这支队伍中,涌现出了全国战斗英雄马全忠、牛玉川、谭云保,模范政治工作者张范,“高玉宝式”的文艺战士崔八娃,以及“先进连队标兵连”、“英雄侦察连”等众多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此外,还培养出了以铁道兵副司令员刘金轩中将、总后副政委李耀中将等为代表的100多名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他们为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热问计划#
热点资讯
- 任嘉伦怎么逆生长了? 越捯饬越年轻, 一头金发猛一看还以为是
- 泛克斯特 MEJFD-3020数字式局部放电检测仪
- 新股消息|盘兴数智港股IPO招股书失效
- 印度ARPG大作《Unleash the Avatar(释放
- TVB对中医“下手”了,新剧《侠医》定档,陈豪、张曦雯再度联
- 三大动向引爆舆论!解放军行动迅捷,克里姆林宫传来特殊声音,我
- 华国锋辞职后,从四合院到改革开放态度?直到晚年说出真心话
- 对曼联感兴趣吗? 穆勒: 很多次 但此时此刻我们不合适
- 银光流转间,定格属于你的优雅瞬间
- 国风旗袍新演绎,气质高雅大气,漫步街头的东方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