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恋爱期间备注「自愿赠与」的「特殊数字」大额转账,是否属于一般赠与?

点击次数:94 发布日期:2025-10-10 14:19

爱情与金钱的边界,在热恋时常变得模糊,而法律的视角却始终清晰

在恋爱关系中,情侣间通过转账表达情感已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那些带有“520”“1314”等特殊数字的金额,往往寄托着“我爱你”“一生一世”的美好寓意。

但当这些数字后面加上多个零,金额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并且备注“自愿赠与”时,这些转账的性质就变得复杂起来。当激情褪去,感情不再,这些已经交付的款项能否要回? 那个看似坚定的“自愿赠与”备注,是否就是决定性质的铁证?

01 法律界限:一般赠与还是附条件赠与

从法律角度看,赠与合同的核心在于“无偿性”,即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

一般赠与,就像日常生活中的请客吃饭、赠送小礼物,一旦交付完成,财产权利便转移了。

附条件的赠与则不同,它附加了一个未来的不确定事件作为赠与生效或失效的依据。在恋爱关系中,这个“条件”往往是双方继续维持感情关系,乃至最终缔结婚姻。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从多个角度审视赠与的性质:

金额大小是关键考量因素。小额转账如普通的520元、1314元,通常被视为情感表达的一般赠与。

但金额显著超出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时,如52013.14元(我爱你一生一世)这样的大额转账,情况就不同了。

双方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判断。同样的金额,对经济实力雄厚的当事人可能只是“聊表心意”,对收入有限的普通人则可能是“倾其所有”。

赠与的背景和目的同样重要。是特殊节日的浪漫祝福,还是对方以情感为筹码提出的要求?这些细节会直接影响法律定性。

02 真实案例:近17万元“特殊数字”转账的判决

2025年,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案件,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小丽与小强曾是一对恋人。恋爱期间,小强以购车需偿还车款为由向小丽借款22万元。小丽转账后,小强在两天后将22万元转回,却要求小丽以“特殊数字”重新转账并备注“自愿赠与”,以此证明她的感情。

沉浸在爱情中的小丽按要求分四笔转账共计169179.42元,包括三笔52013.14元和一笔13140元。 然而,在完成这些转账后,小强突然断绝联系,将小丽拉黑。

法院审理后认为,尽管这些转账备注了“自愿赠与”,且包含“520”“1314”等具有特殊含义的数字,但总额高达16万余元,远超普通情侣间表达情谊的合理范围。

法官在判决中指出,此类大额赠与通常隐含着对未来共同生活或缔结婚姻的期待,符合附解除条件赠与的法律特征。

也就是说,当双方最终未能继续婚恋关系时,赠与合同因条件未成就而失效,受赠人应当返还钱款。

03 裁判逻辑:探究真实意图 beyond 表面文字

法院在这一类案件中的裁判逻辑,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自愿赠与”文字,而是深入探究赠与行为的真实意图。

法律人不应当只看当事人说了什么,更要看他们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那个看似坚定的“自愿赠与”备注,在法庭上并非不可推翻的铁证。

当小强要求小丽先收回22万元借款,再以“特殊数字”形式转回并备注“自愿赠与”时,这一系列不寻常的操作,反而暴露了其试图规避法律责任的意图。

法院关注到,小丽在转账后即被小强断绝联系。这一事实强化了法官的心证:如果真的是纯粹的无偿赠与,为何要在得手后立即消失?

从社会常理角度看,正常恋爱中的礼物馈赠是渐进式、有来有往的,而一次性收取远超正常消费水平的大额财物,显然不符合情侣间情感表达的常态。

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曾遇到过类似案例:一方在热恋期将自己多年的积蓄转给另一方,备注“爱的礼物”,却在分手后陷入经济困境。法律的天平在这种情形下,自然会向保护实质公平倾斜。

04 实务指南:恋爱中财产往来的风险防范

恋爱中的财产往来,既承载情感表达,也涉及经济利益。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平衡二者,需要智慧与谨慎。

明确资金性质至关重要。如果是借款,就明确标注“借款”而非使用模糊的情感化语言。

特殊数字金额需谨慎使用。“520”“1314”等数字在法律语境中具有特定含义,容易被认定为赠与。对于大额资金往来,应避免使用这些数字,以免混淆性质。

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包括转账记录、聊天内容、邮件等,这些材料能够帮助还原交易的真实背景和双方的真实意图。

理性看待感情与金钱的关系。真正健康的感情不应通过大额财物来“证明”,当对方频繁以“考验感情”为名要求财物时,就应当提高警惕。

从我接触的案件来看,清晰、直接的沟通是避免后续纠纷的最佳方式。在转账时明确是借款还是赠与,即便是赠与,也可以明确是节日礼物还是以结婚为目的的赠与,这种坦诚不仅不会伤害感情,反而能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法律在审视浪漫关系中的财产纠纷时,正如同一位理性的观察者,它不否认情感表达的价值,但也注重民事活动中公平与诚实信用的原则。

那个看似确定的“自愿赠与”备注,在法律的放大镜下,展现出了更为复杂的纹理。当情感的迷雾散去,法律关注的是那个在热恋中转账的人,是否真的愿意在关系结束后,让曾经的爱人无偿保留那带着结婚期望而送出的大额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