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四军研究」秋夜银幕与硝烟记忆

点击次数:177 发布日期:2025-10-10 22:59

文/陈灵

少年时的秋夜,老家山村的稻田刚收割完,平坦的谷场变成了露天影院。幕布在暮色中升起,《车轮滚滚》的光影渐次铺展——1948年冬的淮海战场,炮火撕裂寒空,胶东老支前模范耿东山带着养女耿春梅,领着一支小车队在泥泞中向火线挺进。

银幕上,枪炮声震得空气发颤,独轮车轱辘在烂泥里“吱嘎吱嘎”地碾过,百姓肩头的扁担压得弯弯的,挂绳与木杆摩擦的“吱吱”声,竟盖过了风雨的呼啸。这支队伍冒着枪林弹雨、顶着飞机轰炸,昼夜奔行在纵横两三千公里的运输线上,将弹药与给养源源不断送往前线。

身旁长条凳上的姑父徐金成忽然转头,声音发颤:“这就是我参战的淮海战役啊!”话音未落,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人竟哭出了声。“姑父,您怎么了?”我急忙追问。他沙哑着嗓子摇头,泪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滚落:“想起副班长了……他就牺牲在我身旁,都怪我没护好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愧疚。

第二天下午,担任松村小学校长的父亲特意请姑父来校作报告。六十六岁的他站在讲台前,身材魁梧却透着山野的朴实,黑红面庞上的沟壑都是岁月刻下的印记。“淮海战役打得有多惨烈?60万大军对阵80万敌人,没支前民工根本赢不了。”他抬手抹了把脸,说出的数字沉甸甸的:“整整543万民工,出动88万辆推车、35万多副挑担,往前线送了近44万吨粮食、730万公斤弹药。”他顿了顿,加重语气,“没有他们,我们的粮草弹药早断了茬。”

姑父对自己的战功只字未提,翻来覆去说着:“支前民工才是真心英雄!他们‘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的亲骨肉送战场’,自己光着脚赶路,却把粮食省给战士吃。”他忽然停住,念起陈毅元帅的话,声音格外洪亮:“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紧接着又补充道:“毛主席说得对,‘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人民战争,从来都是依靠人民才能胜利!”

那天我们才知道,这位看似普通的山野村夫,原是深藏功名的参战英雄。2007年2月,姑父因病离世,我去送他最后一程。秋夜银幕上的车轮声早已远去,但他讲述的军民鱼水情,那根刻着88个地名的支前竹竿的故事,还有那句“活着回来就很幸福”,永远刻在了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