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回顾:对越反击战有粟裕刘伯承,为何是许世友挂帅?邓小平确实高明

点击次数:112 发布日期:2025-07-26 07:12

如果说抗美援朝改变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看法,那收复西沙则起到震慑他国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南海地区的周边国家就一直挑衅中国,对西沙、南沙等岛屿虎视眈眈,做出诸多出格之事。

如:秘密派遣士兵登岛,进行数据测量,伪造领属标志。

1973年,南越狼子野心,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出兵侵占了中国6个岛屿,派军舰撞击我国渔船,抓捕西沙海域渔民。

勿谓言之不预。

在中国多次重申的前提下,南越妄图“温良恭俭让”的中国出面谈判,做出让步。

这谁能忍?

上将许世友直接上报中央,并提出极其强硬的建议:

西沙情况逐渐复杂,南越舰队必须当大事来抓,并且立刻组建指挥班子,派舰艇巡逻,舰艇内要有足够的战备物资,以供驻岛民兵使用。

要说经历战争的将军就是敏锐,这份建议还没上达中央时,许世友就已经开始备战了。

毛主席向来硬气,悍将许世友都气成这样了,提笔在报告上写下“同意”二字,随后还留下一句话:看来不打一仗是维护不了中国海洋权益了!

收复西沙也是许世友最后一次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打赢的战争。

小打小闹还真干不过南越军舰,毕竟这些年我国在海军这块的进步并不大,不仅仅是海军,陆空同样如此。

1974年1月19日上午,我国派出去的4艘舰艇,总吨位加起来还不如人家一艘舰艇吨位大,火力也不如人家猛。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许世友决定扩大战果,必须登陆作战。

这一决定得到中央批准。

对于海战,许世友经验并不足,但他临危不乱,以最快的速度调整部署:海军没有优势,那就用空军来补,军区轰炸机、战斗机、海军歼击机、轰炸机在一声令下便升空西沙,掩护我军行动。

我军顺利登岛后,那近战手段直接就给人干趴下了,还没到10分钟的战斗,南越士兵就缴械投降。

收复西沙,前前后后用了不到4小时,珊瑚、甘泉、金银三岛便重新插上中国国旗。

原本看似简单的“渔权之争”被许世友直接上升到“海洋权益之争”。

这一战,不仅鼓舞中国人民志气,更震慑了其他国家,换来了西沙四十多年太平。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即将爆发,鉴于许世友在西沙的表现,中央军委在第一时间想到了许世友,可此时许世友上将已75岁,邓小平为何还要选他挂帅?

作为一个热门话题,也是读者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我翻阅了许多资料,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还真得是许世友挂帅!

75岁,放眼现在,那也是高龄了,所以这也是众多读者最疑虑的。

要么说许上将会整活儿呢!

许世友上任东线前敌指挥,那跟抗美援朝一个意思,必须得有副司令。

“刘昌毅怎么样?”

“听说已经半退休状态了。”

“这一仗必须让他打,不然以后再也打不了了!”

如果看过我写的开国名将系列文,那定然是了解刘昌毅这号人物的。

那可是悍将,庆功宴会掀桌子的是他,“怼”邓小平好几次的也是他。

不过许世友心里也犯嘀咕,因为刘昌毅也65岁了,不知身体是否硬朗。

那就“喝酒选将”吧!

二人几瓶烧酒下肚,依旧豪气冲天,最后的结果是,许世友醉一天,刘昌毅睡两天。

“副司令就他了!真是条硬汉!”

虽说喝酒选将有些荒谬,但许世友就是喜欢不按常理出牌。

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许世友依旧是白发红颜、老当益壮。

邓小平让许世友挂帅,其实是极其高明的,许世友红军时期就已经担任军长,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打了许多硬仗。

作为从士兵一步一步成为军长的第一人,在红一、红四铆功会师后,毛主席亲自见他,将“许士友”改成“许世友”,意在“与全世界为友”。

抗日战争也是开挂了,从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后,日军吃尽苦头,就连在延安的毛主席也连连夸赞,称许世友打开了胶东一片天,当真了不起。

1955年,许世友授衔上将,后收复西沙,军中声望愈加显赫。

资历老,战功高,对外态度强硬,这些都是加持项。

虽说1979年,开国将帅逐渐凋零,可元帅级别的还有徐向前、刘伯承,大将也还有粟裕、肖劲光、黄克诚等人,上将就更多了。

这些人随便挑出一个,谁不是资历老、战功高?

其中以刘伯承与粟裕期望值最高,他们指挥对越反击战,那不跟打小孩一样,这二人的脑容量,大局观都远非其他将领能比,军事指挥天赋奇高。

可岁月不老人,久病难治愈。

刘伯承因为战争年代眼部受伤,多年来用眼过度,此时已经87岁,有时走路都需搀扶,让他挂帅不现实。

▶刘伯承

嗯,那就粟裕吧!他才72岁。

粟裕抗美援朝都没去,对越反击战更不可能了,早年留在头颅中的3块弹片,随着年龄增加,复发次数越来越频繁,这些弹片伴随了他的余生,头痛欲裂是常态。

我们能考虑到的,邓小平能想不到?

当然,粟裕病痛只是冰山一角,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去了解下。

言归正传,许世友挂帅,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地理位置。

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是在广西和云南的边境,许世友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在指挥上有优势。派粟裕等人前来,未必能调动士兵。

就连邓小平也直言“非他莫属”。

这些都属于硬性条件,接下来讲讲软性条件。

其一,是邓小平对许世友的认知与友情。

▶邓小平与许世友

1938年,许世友还是个旅长,是跟着刘邓的,战火中,邓小平对许世友的认识尤其深刻,二人也因烈火铸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82年,邓小平出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许世友便被选为副主任;

1985年,邓小平去南京考察,特意告知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通知许世友,许世友得知后,硬是要拖着病体去车站接风。

此时的许体弱,早已经不起折腾,邓小平再三叮嘱,最终二人约定在南京某一住处相聚。

两人见面,谈论往昔,邓小平拿茅台为许世友庆祝八十大寿,笑谈:“我知道你就好这口!”

▶二人在南京住处留影

由此看来,二人友谊之深,旁人羡慕不已。

友情都是建立在相遇、相识、相知之后的。

其二,是国际形势。

对于出兵越南,大多数国家是反对的,是希望中国撤兵的。

先说苏联,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上位,自然是支持越南的。

其中不乏苏联拥趸,包括古巴、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阿尔巴尼亚等十多个国家。

建议撤军,说白了就是威胁!

谁没见过世面,战火中走出来的邓小平,深知反击战的重要性,选人就得选态度强硬的。

许世友一直以彪悍著称,无论是打仗还是指挥风格。

迫于国际形势,连副司令都是素有“猛张飞”之称的刘昌毅。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西线指挥员也是位悍将——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正准备痛打越南时,却接到军委调令,和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对调了。

就因为这一调令,直到晚年,成了王必成心中遗憾之事。

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决策是高瞻远瞩的,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成果来看,至少达到了战略目的。

当越军叫嚣着要打到南宁,在南宁过春节时。

许世友大骂:徒弟打师傅,恩将仇报!

此次反击战,最为壮观的应是火箭炮,和抗美援朝完全不同,这次向越南发射的火箭炮不计其数,不计成本。

尤其是许世友的东线兵团,自2月17日-23日,充分发挥了我军炮兵的优势,近乎全歼了当地越军。

在进攻凉山时,许世友更是打红了眼,下令:“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

300门火炮,半小时打出去几万发炮弹,东线士兵历经磨难,血染征衣,个个犹如煞星附体,坚决执行了许世友的命令。

此后,越南北部战略据点基本被我军控制,谅山一战,向南逼近,如入无人之地,一马平川。

3月5日,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全线推进最远处高达100公里,占领越南多座城镇,歼灭越军四万人之多。

然我军并没有继续深入,而是下令撤军,交替掩护撤退。

撤军时,解放军对越北城镇的基础设施全部毁坏,并带走大量物资和武器。许多解放军看着这些设施惊讶不已,这都是当年中国援助越南的。

时至15日,中国最后一支部队撤回国内,越北工矿业基本瘫痪。

可即使如此,越南也没有放弃,他们不甘心失败,在边境的一些高地和山头对我军进行骚扰。

此后10年轮战,直到苏联解体,越南提出“促进同中国关系正常化进程,逐步扩大越中合作”的政策,中越关系才有所恢复。

不得不说,对越反击战,许世友出色地完成了中国的战略预期,彻底打乱了苏越的战略部署,同收复西沙一样,再一次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以及领土完整。

可这时,又有人挑毛病了。

尤其是一些网友,搬出陈锡联上将怒骂许世友的谣言。

说许世友负责的东线兵团,有6个军19个师,都是机械化作战,虽然赢了战争,但是伤亡过大。

越南地形比朝鲜还复杂,山地丛林随处可见,想机械化行军,不现实。

想想当年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那才是真正的机械化,可还是吃了瘪。

在一定程度上,越南的武器装备比中国还先进,如果硬要说解放军是机械化作战,我觉得摩托化更贴切。

▶许世友

许世友面对各种舆论压力,也从不解释。

师傅打徒弟,互相穿插,互相发现。

明白的人都知道有难度,对越反击战,是我军第一次面对一个与自己曾经如此相似的国家,无论军事作风还是战斗习性,就连将领的意识形态和思维都如出一辙。

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东方国家之间的战斗才是最血腥的,据统计,从2月17日到3月5日,19天伤亡近10万,日均伤亡5000人,比朝鲜战争还要惨烈。

许作为主将,承担舆论无可厚非,我们后辈要擦亮眼睛,了解各方面史料,这才是以史为鉴。

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对越反击战,中国各项事业才开始恢复常态,尤其是军队问题,十多年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原本这场战争是安排在79年春节期间,远比2月17日还要早。

可作为总后勤部长的张震上将,临危受命,决定对部队进行大检查,这一查竟发现许多令人震惊的问题。

尤其是武器装备和军工制造,停产、质量不过关等问题一大把。

枪炮故障频出,臭弹哑弹时至今日都无法消耗,有一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面雷军长的儿子“小北京”牺牲的一幕,就足以让许多观众深思。

所以这场战争推迟了一个月才开打,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没有这次大检查,战场上出现的问题会更多。

不得不说解放军就是牛,正如邓小平所言:还是那个让人熟悉的英雄部队!

话说回来,75岁高龄的许世友,虽说是东线兵团指挥员,可负责的事情尤其多,分身乏术,就连当时的逃港问题都还在抓。

着实有些为难了。

对于这些,咱看看许世友是如何回复的?

1984年,许世友在得到邓小平的同意后,决定将对越反击战写个回忆录,将其中经验写出,让后人阅读,其中有一句话是对这一仗描述的:

“这一仗,中央军委说打得好,外界有不同看法,下面的同志也有不同认识,这不稀奇。是是非非,让干部群众去说吧,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

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

从这句话看得出来,中央军委是满意的,因为他们更能知道当时的具体情况,即使有指挥不当的地方,但战略目的是达到了。

1985年,许世友病逝,享年80岁。

可他竟然是土葬,墓地构造是棺套棺,内棺是尤太忠上将亲自选的上好楠木,灵柩内放了两瓶茅台和两把手枪。

要知道,当时全国都禁止土葬,尤其是领导人。

早在1956年,毛主席就号召火葬,并在中南海召开会议,且带头签字。

随后签字的有朱德、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

可这份火葬《倡议书》,许世友并没有签。

许世友找到毛主席,表示自己不理解,不能签。

作为孝子,许世友土葬的想法从未断过,关于此事,他还书信一封寄给儿子许光:

“我死后不火化,埋在老家,父母身边,活着报效祖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因此在病逝前夕,许世友写报告给党中央,说自己别无他求,只求死后党能批准他土葬。

自火葬《倡议书》下发后,到1985年,也就毛主席和任弼时没有火葬,此时的邓小平收到了许世友的报告,自己也很难决定。

回想往昔岁月,历历在目,当年军中不许饮酒,唯独许世友是例外。

如今,邓小平在多番思考后,在报告中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后来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口语转达了邓小平对此事的意见:

“许世友60年戎马生涯,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批示的特殊通行证,是特殊的特殊。”

7个特殊,这是中央对许世友的认可,高度认可。

想想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其中两次对外作战均有许世友指挥,而且都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些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对越反击战,在大环境大因素下,邓小平选许世友是明智的,面对国际压力,只有许世友这样的性格才能打出解放军的气势和威名。

看看许世友刚进入越南宣布的十条纪律,就知道已经胜利在望。

1、畏缩不前者,杀!2、临阵怯逃者,杀!3、延误战机者,杀!4、投敌叛变者,杀!5、泄露军情者,杀!6、违反战场纪律者,杀!7、战俘不尊规定者,杀!  8、战俘伤残严重者,杀!9、平民阻碍军队者,杀!10、用刀子杀!

《十杀令》一出,谁与争锋,兵之所至,无不令越军胆寒。

直到现在,越军都不服,他们也想不明白,为何打得过美军,却打不过解放军。

面对外族侵略,就得强硬!

要不是当初中央军委下令撤退,按照许世友的性格,都挺进越南首都了。

此战虽有不足之处,但不足以掩盖许上将威名,更不足以掩盖解放军威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