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杨拯陆:杨虎城之女的传奇人生

点击次数:174 发布日期:2025-10-27 03:55

1993年9月26日,这个日子里,新疆的三塘湖盆地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中,秋日的天高气爽宜人。那些历经两个春秋洗礼的石油勇士们,将塘参1井场打扫得焕然一新,他们郑重地将一朵鲜艳的红绸花系在了井口出油管线之上。伴随着油井阀门缓缓转动,黑色的石油如喷泉般涌出,直冲向辽阔无垠的苍茫戈壁……

往昔岁月,三塘湖盆地上的石油工作者们每逢胜利,无不欢欣鼓舞,共庆辉煌。然而,今日,他们的神色却格外庄重,他们以石油工人最崇高的赞歌,缅怀他们最敬仰的一位战友,一位英雄。她便是35年前,在暴风雪的突袭下,英勇牺牲于三塘湖盆地石油地质勘探一线的年轻队长、杰出的共产党员——杨拯陆同志。

01

杨拯陆出生于1936年3月12日,那是一个伟大而又悲壮的年代。这一年,杨拯陆的父亲杨虎城将军为拯救处于危难之中的祖国和中华民族,和张学良将军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全国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可是由于蒋介石的背信弃义,杨虎城全家遭到了最残酷的迫害:杨将军被迫远赴他国,而后,他与夫人及子女一同被囚禁长达12年之久,最终惨遭杀害。

杨拯陆的童年,充斥着无尽的压抑与痛苦。在致友人的信中,她曾这样描述:“自幼年起,尚未谙世事的我便随外祖母四处流离失所,历经从西安至成都的艰辛跋涉。在成都,我们不幸遭遇了日军的轰炸,外祖母将我们藏于桌下,我们浑身沾满了泥土。返归西安后,为躲避特务的追捕,我们不敢使用真名,我在小学时便借用外祖母家的姓氏‘谢’。那段童年,我心中早已种下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1949年,西安的解放让杨拯陆从苦难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她宛如一只熬过严冬的小鸟,对春天的暖阳格外珍惜。

在中学期间,凭借勤奋好学、积极工作的态度,她未满十四岁便光荣地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到了十六岁,她更是脱颖而出,被推选为学校团总支的书记。她对此项职责充满热情,投入其中。

1953年杨拯陆中学毕业,她毅然报考了西北大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专业。杨拯陆的姐姐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有些吃惊,她找到杨拯陆说:“你怎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呢?这可是男同学才会学习的领域啊。而且,这个专业只需学习两年,你才17岁,若再深造五年,你将年满22岁。你还是再好好考虑考虑吧。毕竟,家人都希望你能多学一些知识。”

杨拯陆表示:“我深思熟虑已久。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石油工业作为一门新兴的重工业,其基础尚显薄弱,迫切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鉴于我的身体状况良好,我坚信自己应当投身于此领域的工作。我国发展势头迅猛,若石油工业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要想真正强大,恐将难以实现。”

杨拯陆顺利地踏入西北大学地质系,选择了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专业。自那时起,她将青春的篇章,乃至生命的篇章,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入学伊始,杨拯陆便在《陕西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我要做一名“祖国工业化的尖兵”》的文章,其中她深情地表达了自己投身石油事业的坚定信念。

她在文中感慨道:“自中学时代起,我的心中便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渴望成为一名教师,用我辛勤的汗水滋养祖国成长中的社会主义花朵;立志成为一名畜牧工作者,助力我国草原上的牛羊茁壮成长;对冶金、采矿也抱有浓厚兴趣;同时,我也渴望成为一位地质工作者。总之,我心中怀揣着无数梦想。然而,最令我心驰神往的是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祖国工业化的先锋。我羡慕那些在荒山野岭辛勤工作的勘探队员,他们不畏艰难,在偏僻荒凉乃至人迹罕至之地辛勤耕耘。在他们背后,崛起的是宏伟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若没有他们,工业便无粮食;若没有他们,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将永远保持神秘。我愿与他们一同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挖掘祖国广袤土地上蕴藏的丰富宝藏。”

02

1955年6月,杨拯陆顺利完成西北大学学业。彼时,她向学校党组织提交了一份精心准备的申请报告,毅然决然地表达了自己前往新疆工作的强烈愿望。她坚信,新疆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等大型沉积盆地遍布其间,这无疑是最具潜力的石油资源宝地。

1955年7月,一身列宁装、个头不高但很敦实的杨拯陆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报到。人事科的同志宣布了去野外队的名单,却没有杨拯陆。原来是处领导考虑处机关知识分子中党员太少,又考虑到杨拯陆是杨虎城将军的女儿,就把她留在处机关地质科工作。而杨拯陆知道这个事后,急了。她直接找到处长余萍,坚决要求到野外队去。她说:“我无需特殊照顾。我长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如今我渴望投身艰苦的野外生活,以锻炼自己。地质工作关键在于实践。我尚未见识过戈壁滩,若仅凭感性知识被束缚在办公室,工作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请让我先到野外队工作几年,再作打算。”余萍处长见杨拯陆态度坚定,无奈之下只得再次向局长张文彬汇报,因为留下杨拯陆的决定是他与张局长共同作出的。经张局长与余处长商议,最终同意了杨拯陆的请求。

安集海之地,一侧连绵的山峦,一侧广袤的戈壁,中间则是一条常年干涸的河床。野外地质队在此开展详查工作,需每隔250米便设立一个地质观测点,因此几乎每座山峰都需攀登。这里的山虽不高,却一座接一座,绵延不绝。有时,跑上一公里的测线,便需翻越十余座山峰,使得队员们疲惫不堪,头晕目眩,腿脚酸软。从山顶滚落的事故时有发生。尽管她常常累得坐在山顶上无法起身,但她心中却充满了喜悦。她对队友们说:“广播员的嘴,勘探队员的腿。既然选择了成为勘探队员,就一定要把腿脚的耐力锻炼得更加坚实。”在野外队中,杨拯陆虚心向老队员们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不久,她便掌握了测量地层倾向和倾角的方法,学会了解读地形图,并能够填写地质图。

杨拯陆对工作始终秉持着严谨负责的态度。曾有一次,她随一位资深队员一同前往地质点进行考察,然而,这位老队员并未带她攀登至山顶,便草草地完成了地质点的标记。那一夜,杨拯陆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深感愧疚。翌日破晓,她便迫不及待地找到了队长范成龙,坚决要求对那个地质点进行重新测量和标注。

适逢队中休整之日,然而野外考察的任务却尤为繁重,需历经十五日方能稍作喘息。范队长凝视着因连续劳累而面色略显憔悴的杨拯陆,心中不禁踌躇。尽管未能抵达预定地质点,但经验丰富的老队员们根据以往经验判断,误判的可能性并不大。

范队长:“能否稍后补上?”

杨拯陆言道:“那片区域已经全部搜寻完毕,今后恐怕很难再找到那样的地方。”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着继续寻找。

范队长提议将那位年长的队员请来。杨拯陆心想,那位队员身体欠佳,正闹肚子,不如自己亲自前往。然而,面对杨拯陆的坚持,队长并未应允。最终,范队长陪同杨拯陆一上午奔波,跋涉十余座山头,方才抵达目的地,实地勘查后,发现情况与图纸所绘相符。返程途中,杨拯陆对队长空跑一趟感到过意不去,便道歉道:“实在抱歉,让您白跑了一趟。”范队长却回应道:“这不算是白跑,对待工作,尤其是地质勘探工作,我们必须保持极高的认真度。”此事过后,范成龙队长多次提及此事,并号召全体成员向杨拯陆学习,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地质点,确保地质图的精确度达到百分之百。

03

1956年9月,杨拯陆由安集海野外队调至乌鲁木齐头屯河地区的施工野外队。他勤奋好学,投入工作无怨无悔,与同事团结一心,深受大家的喜爱与赞誉。在那一年,年仅二十岁的杨拯陆参与了新疆石油管理局首届党代会及第一次团代会,并荣幸地被大会选举为局团委的委员。

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对地调队伍进行了重组,并毅然向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克拉美丽地区发起了新的征程。杨拯陆同志受命担任117队队长,带领队伍挺进克拉美丽红山地区。

克拉美丽之名,实则难掩其貌。此处遍布连绵起伏的沙漠,裸露的秃山一片荒芜,砾石遍布的戈壁更是显得狰狞可怖。踏入这片土地,恐怖之感便油然而生。

地调大队为117队配备了一辆陈旧不堪的汽车,加之司机操作技术生疏,车辆常常故障频发,难以正常行驶。此外,杨拯陆队还分配了一名炊事员,然而,由于个人家庭困境,他对大队领导的安排颇有微词,对在队中工作缺乏归属感,因此常常无法按时提供餐食。

挑战接连而至,杨拯陆首次深刻体会到肩头责任的分量。他在日记中倾诉:“实在太过艰难,既要与残酷的自然环境抗争,又要处理人际间的复杂事务。与自然抗争,只需付出辛劳即可,但处理人际关系,则需要动脑筋寻找策略。该采取何种策略?我认为,不妨从关心他人做起。”

勘探队通常是分两个组作业。汽车不好用,杨拯陆就把全队分成三个组施工;炊事员不安心工作,杨拯陆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一边耐心地找他谈心,一边帮助他做事。杨拯陆经常很早就起来,帮助炊事员烧开水、做饭。有一次,到后半夜杨拯陆才收工回来,第二天一早又帮助炊事员烧开水、做饭,感动得炊事员掉了泪。炊事员说:“队长,您的身体并非钢铁铸就,请不要再为我劳累了。我们家也有一个妹妹,与您年龄相仿。从今往后,我一定会尽心尽力。您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工作。我先前闹情绪,未能尽职尽责,让您承受辛苦,实在不应该。”

目睹炊事员态度的转变,杨拯陆心中喜悦不已。他语气坚定地说道:“你家中确实遇到了难题,你的情况我已通过书信报告给了上级领导。然而,我们从事工作的初衷并非仅为了迎合某个领导,而是为了国家的大业。无论个人遭遇何种困境,都绝不能因此将情绪发泄到工作上。你若不能在清晨准备出合格的饭菜,将直接影响同志们的工作进度,这样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我确实有些舍不得离开。”

克拉美丽地区缺水,队上的生活用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汽车不好用,队上常常断水。为了节约用水,杨拯陆带头剪了短发,队上的女同志多,有位姑娘剪了发,一照镜子就哭了起来。杨拯陆说:“何须悲伤,短发更显英姿飒爽,行走于戈壁滩上,连狼见到我们都会望风而逃。它们甚至会误以为我们是一群勇敢的小伙子。”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笑逐颜开。

杨拯陆队肩负着对克拉美丽红山区进行地质详查的重任,需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精确绘制地质图。他们需测量地质剖面,详尽描述地质状况,并测定地层产状。此项工作全赖双足跋涉。克拉美丽的夏日,烈日炎炎,将戈壁滩烤得滚烫,气温常达摄氏五六十度。杨拯陆及其队友们在酷热中坚守岗位,近一年间,每日跋涉四五十公里,皮肤饱受烈日炙烤,衣衫被漠风灼烧。他们在这一带发现了丰富的化石层,搜集到大量腕足、海百合茎、斧足类动物的化石,还发现了众多硅化木和沥青脉。杨拯陆对该地区的石油潜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她兴奋地对队友们表示:“此地必有石油,我们已找到开启石油宝库的钥匙。”基于这些重大发现及踏勘所得的地质资料,杨拯陆撰写了《克拉美丽红山区地质总结报告》,科学地论述了该地区的生油、储油情况。

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乌鲁木齐地调处的一间宽敞会议室中,一场答辩会正在进行。杨拯陆将各式地质图悬挂于墙面,各类化石陈列于桌案之上,她面向处领导以及中苏两国的地质专家,详尽地剖析了克拉美丽红山地区的地质状况。

答辩会持续了一整个上午。在场的地质专家们对杨拯陆的报告深感信服。其中一位专家在聆听完杨拯陆的答辩后,激动地热烈鼓掌,转身对身边的一位领导赞叹道:“佩服!佩服!如此年轻,她的未来无可限量!无可限量!”最终,答辩会顺利通过了杨拯陆的地质报告。

三十载春秋过后,石油勇士们从档案馆深处寻觅出杨拯陆所著的近两万言地质报告。循着报告中的指引,他们再次踏上克拉美丽的征途。在那里,他们成功勘探发现了火烧山油田、北三台油田以及彩南油田。

杨拯陆在勘探与开发这些油田的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04

1958年,杨拯陆所在的队伍编号变更为106队/58,并正式纳入独山子矿务局地质调查大队的编制。同年夏日,杨拯陆带领队伍进驻三塘湖盆地,开展了该地区历史上首例地质普查工作。

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东北缘,南临天山东段的白依山,北接蒙古的阿尔泰山,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它和克拉美丽地区一样,沙漠横盖,山丘重叠,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荒凉戈壁。这里的自然环境比克拉美丽更恶劣的是风大且多,大风刮起来,砂石铺天盖地。杨拯陆他们队到达三塘湖不久就遭到了一场大风的洗劫。杨拯陆在给她亲友的信中记述了这次大风的袭击,她在信中说:“这里的风势极其猛烈,十天之中至少有六天都在刮风,我们的帐篷已经多次被吹倒。”“这里的气候真是恶劣至极,刚来第四天,我们新领的帐篷就被狂风撕破了。”

狂风频至,常令他们无法烹饪,亦拖慢了他们工作的节奏。这场大风对杨拯陆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面对这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同志们普遍感到畏惧和困难。狂风肆虐时,我们只得将头部遮挡,蜷缩在山岩之下,那滋味不言而喻。克拉美丽已十分艰辛,但三塘湖的艰苦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作为队伍的领队,杨拯陆的心情愈发急切。她目睹队员们辛勤付出,心中充满忧虑;工作进度缓慢,更是让她心急如焚。此地自然条件之恶劣,实属罕见,然而,这并非我们放弃地质勘探的理由。或许,正是在这看似不利的环境中,我们能够发现宝贵的油田。

杨拯陆心焦心急,但她不敢在同志们面前表露,她是队长,大家都在看着她呢。她只有在给亲友的信中表露她此时的心情,她写道:“我深知自己正面临人生中最为严峻的考验。我们所遭遇的艰苦环境,丝毫不逊色于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在修建乌拉尔林区铁路时的困境。我们第一个月便未能如期完成既定任务,这样的状况若是持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已下定决心,要再次向同志们阐明道理,激发大家的斗志。我目睹大家辛勤劳作,心中倍感痛苦,但无论如何,我都将咬紧牙关,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杨拯陆不仅言辞如此,更以实际行动践行其言。她身先士卒,积极投入,她向团队阐述了工作的深层价值,并指导同事们撰写了一副对联,悬挂于帐篷门前。对联的上联为“披荆斩棘,甘洒热血战戈壁”,下联则写道“不畏艰辛,愿献青春找油田”,横批为“勘探尖兵”。杨拯陆的热情仿佛一团火焰,点燃了团队的激情。加之她在工作调度上的精心调整,团队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至9月初,他们已经超额完成了6800平方公里的普查任务。

为了完成任务,杨拯陆他们队付出了最艰辛的劳动。她在给亲友的信中说:“近段时间里,我们承受了极大的困苦,每日清晨五点半便起身,晚归则成了家常便饭。大师傅每晚都会在门前山上堆起一垛干柴,待夜幕降临,便点燃了火堆。我们常常是循着那火光的方向归来的。”尽管工作条件艰苦,杨拯陆与她的队友们不畏风雨,跋山涉水,用坚实的脚步绘制出一条条勘查线路。这些线路交织成网,覆盖了山丘、沙漠,以及各种地质构造,几乎囊括了整个三塘湖的半壁江山。

然而,正当杨拯陆奋勇冲刺,力求取得最终胜利之际,勘探队的车辆突然抛锚,维修过程中司机不幸受伤。虽然有人可以替换司机,但杨拯陆为了适应艰苦的野外环境,不仅驾驭着骏马在荒凉的戈壁上疾驰,还掌握了驾驶汽车的本领。然而,当车辆故障时,她却无法自行修理,因为开车的技能并未包括维修在内。

车辆故障,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出勤,更严重的是,它让勘探队面临断水的危机。炊事员王万庆在茫茫戈壁中跋涉,终于在一片小山丘下发现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水坑。那水坑中的水呈现出一种暗淡的酱黄色,里面还游动着几只小虫。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没有水便意味着无法生存。无奈之下,王万庆只能将一桶水背回营地。杨拯陆听闻此事后,立刻赶至厨房,喝了一缸热水,然后对王万庆说道:“暂时别让其他人饮用。”王万庆深知杨拯陆这是在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试验。为了确保大家不会因食物中毒而受苦,杨拯陆已经多次如此以身试水。记得有一次,肉因变质而无法食用,她便主动将那块肉吃下,结果导致她呕吐不止。那晚,王万庆一直忧心忡忡,担心杨拯陆再次遭遇不幸。

清晨时分,杨拯陆满脸笑容地步入厨房,对王万庆轻松地说:“没关系,煮沸了让大家饮用吧。那些水中的小虫子说不定还是珍贵的营养佳品呢,就像中药中常用的虫类药材一样。”

王万庆听后泪眼朦胧。

05

1958年九月的尾声,杨拯陆队正稳步推进当月的工作,对三塘湖盆地的全面普查任务,在入冬前圆满完成的胜利曙光已近在咫尺。

9月24日,杨拯陆特地叮嘱各小组提前结束当天的劳作。她深知,同志们近期承受了极大的辛劳,便希望他们能多享受一段闲暇时光。这一天,她在家中整理资料时,与炊事员王万庆一道,用当地老乡送来的羊肉——为答谢勘探队派出车辆救助一位难产孕妇,老乡们特意赠予——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归队后的队员们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晚宴,随即欢聚一堂,嬉笑玩乐,他们久未如此畅怀大笑。玩笑间,有人提议回去后要分食杨拯陆的喜糖。杨拯陆从容地回应道:“大家都有份,绝不会遗漏各位。”

又有人提议一同放声歌唱,众人率先吟唱了《上甘岭》中的插曲,随后又齐声高歌他们耳熟能详的《勘探队员之歌》。

是那山谷的风

红旗飘扬

……

激荡着战斗热情与青春之火的歌声,在三塘湖盆地上空悠扬回荡。杨拯陆及其战友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心潮澎湃。

杨拯陆与众人共同哼唱了几曲,随即前往厨房整理地质相关资料。

此刻,杨拯陆心中充满了对哥哥姐姐们的牵挂,以及对男友谢宏的思念。她和谢宏同是大学校友,谢宏曾担任班长,而她则是学校团总支委员。在校园中,他们并肩学习、共事,相互扶持,感情日益深厚。毕业后,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一同奔赴新疆投身石油工业建设。共同的信仰和事业将他们的心紧紧相连。在家人催促下,他们计划收工后成婚。杨拯陆的思绪飘向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勘探队。他们已有两个多月音讯全无。杨拯陆决定给谢宏写信,信中写道:“因工作繁忙,久未与你笔谈,甚是思念,尤其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之际。幸好,团聚的日子即将到来。我们的工作进展顺利,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已适应了这里的气候,超额完成任务并非难事。我急切期待着与你相见的那一天……家里再次来信催促我们的事宜。队里的同事们也时常开我玩笑,催促我们品尝喜糖,我已答应他们。这段时间我们辛勤工作,幸福自然要与他们共享……”

杨拯陆在信纸落笔的那一刻,终于结束了她的书写。回到屋内,她带着满满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安然入睡,梦乡中满是香甜与宁静。

9月25日,清晨的曙光提前降临,绚烂的朝霞宛如孔雀展开的华美尾羽。杨拯陆将队伍划分为三组,其中两组负责外出完成区块的收尾任务,而其余同志则留在家中整理行囊,为搬家做最后的准备。她指示司机刘德中首先将两个外出小组送达指定工作地点,随后返回家中协助搬家。搬家完成后,刘德中再前往约定地点接应两组外出人员,确保他们顺利抵达新营地。

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切均按预定计划稳步推进。杨拯陆与勘探队员周则民各率一支小队,踏上了征程。

然而,临近正午时分,原本万里无云的晴空骤然变得阴霾密布。不久之后,狂风呼啸,暴雨如注,瞬间笼罩了整个三塘湖。紧接着,雨势转作雪花,气温急剧下降,瞬间降至零下十多摄氏度。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家中的勘探队员们惊愕不已。众人迅速放下手中的活计,派遣司机老刘火速前去迎接外出作业的两个小组。老刘驾车驰骋,不久便将一个小组安全接回。然而,关于杨拯陆和技术员张广智的踪迹,却始终杳无音信。由于狂风肆虐,下午四五点钟时分,天色已黑,能见度急剧下降。全体队员纷纷出动,寻求线索。消息传至邻近的居民点,村民们纷纷骑马加入搜寻。他们在戈壁滩上高声呼喊,以火光为信号,但浩瀚的戈壁如此辽阔,寻找一个人仿佛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根针。

拂晓微明,队员们在一处不远处的小山丘下,惊喜地发现了一串清晰的脚印。循着这些脚印,他们首先捡到了一把地质锤,随后依照锤柄上的指引,找到了英勇牺牲的张广智同志。继续沿着脚印追踪,他们又发现了杨拯陆同志的遗体。当众人发现杨拯陆时,她尚未完全失去体温,身体向前倾倒,双臂紧紧地攥住泥土,仿佛正朝着基地的方向奋力前行。面对如此壮烈的牺牲,他们难以置信自己的队长会就此长眠,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对她进行了人工呼吸。然而,那位曾率部奋战克拉美丽、浴血三塘湖的队长,却已无法再睁开双眼。她的胸口紧贴着一幅绘制的地质图,那是对她青春的最好诠释,也是她将短暂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所追求的伟大事业的见证。那一年,她年仅22岁。

06

杨拯陆同志英勇牺牲,这一噩耗一经传开,便在众人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波澜。大家对杨拯陆同志的英年陨落感到无比痛心,为失去一位亲密的朋友而哀悼,更为祖国失去一位优秀的女儿而深感悲痛。

杨拯陆同志的牺牲噩耗首先传至她任职的独山子矿务局。恰逢该局正举行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当机立断,宣布休会,以三分钟默哀向烈士致敬。会场内,抽泣声此起彼伏。独山子矿务局党委鉴于杨拯陆同志的杰出贡献,一致决定授予她“党的优秀女儿、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称号。此外,矿务局还决定将杨拯陆同志在三塘湖盆地发现的那一地质构造命名为“拯陆背斜”。

杨拯陆英勇牺牲的消息迅速传遍天山南北的石油勘探队伍。队员们纷纷举行哀悼仪式,面向三塘湖方向深深鞠躬三次,将“学习杨拯陆同志,将未竟事业进行到底!”的标语悬挂于帐篷之上,从而掀起了学习杨拯陆同志的热潮。

当时独山子矿务局党委第一书记、矿务局局长许士杰同志得到杨拯陆牺牲的消息,悲痛至极,当即写下了如下诗句:

铭记这位姑娘。

她给我们铸造了

雄伟

美丽

壮烈

社会主义建设的

妇女英雄形象

让火种永不熄灭

心里不停跳动

思想、工作

照耀得更红更亮

杨拯陆同志虽已英勇牺牲,但其精神永存。五十年间,她的英雄事迹在石油战线上流传不息,持续激励着广大石油工作者奋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