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机器人引爆全场,热闹过后剩下什么?
得,先给各位交个底。
兰州红古区,这地儿你掏出地图得开到最大才能找着,就在几天前,突然闯进去一辆“大篷车”,把几所小学的操场给“炸”了。
官方通报写得那叫一个板正:《兰州市科协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系列活动红古站圆满结束》。
瞅着就让人犯困,是不?
放心,我这儿没那么多官话。
现场那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不是,说顺嘴了。
反正就是一帮平时可能还在跟牛顿定律死磕的小屁孩,冷不丁被扔进了个科幻片场。
什么智慧心电仪、AI换装,还有个没叶子的电风扇,都快把孩子们的CPU干烧了。
无人机一升空,那尖叫声,分贝高得能把教学楼玻璃震碎。
还有那个机器狗,后空翻耍得比我都溜,看得我都想把我家里那只只会拆家的玩意儿送去回炉重造。
孩子们那一张张写满“卧槽”的脸,眼里闪着的光,比奥特曼变身还亮。
我敢打赌,那一刻,他们心里想的绝对不是“这题怎么解”,而是“老子以后也要造这个!”
整个活动为期三天,跑了六个学校,据说服务了上千名学生。
这KPI,漂亮。
但是,等会儿,先别急着感动。
热闹劲儿一过,我这脑子就忍不住开始嘀咕了。
这种跟巡回演唱会似的科普活动,到底是给孩子们的未来插上了翅膀,还是仅仅让他们体验了一把坐过山车的快感,然后呢?
车开走了,机器人打包带走了,孩子们回到教室,面对的还是那几本翻到卷边的教科书。
昨天还亲手摸过的“黑科技”,今天就成了作文里一句“我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给一个饿了三天的人看了一桌满汉全席,然后递给他一个冷馒头,还告诉他“加油,未来你也能吃上”。
这事儿……地道吗?
别说我杠,我就是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一场华丽的科技烟火秀,炸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但后续的燃料谁来加?
光点火,不给柴,那火苗早晚得灭。
主办方的初心肯定是好的,想把城里娃的玩具匀一点给乡下的孩子,让大家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这本身值得点赞。
兰州市科协和红古区科协这次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确实用心了。
可问题在于,“偶尔的精彩”和“日常的培养”根本不是一回事。
咱们不能总指望一颗种子自己就能排除万难,长成参天大树。
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本就不均衡的当下,这种“一阵风”式的活动,更像是一剂安慰剂,治标不治本。
我总在想,那些孩子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的时候,会不会偶尔想起那个会跳舞的机器人?
他们是会因此更有动力去钻研物理公式,还是会觉得眼前的课本越发枯燥无味?
我们总说要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但这素养是靠一场热闹就能“注入”的吗?
它更像文火慢炖,得天天煨着,时时加料。
所以,这事儿吧,咱们得换个角度琢磨。
这大篷车能不能不光是“送货上门”,还能搞点“售后服务”?
比如,留下一两件最受欢迎的展品,让学校自己搞个小小的科技角。
或者,跟学校的老师们搞个联动,培训他们怎么用现有的条件,玩出点科技的花样来。
甚至,拉个线,让这些孩子能跟城里的科技馆远程互动一下,也比啥都没有强。
说到底,一场圆满结束的活动,不应该只是新闻稿里那几个漂亮的数字。
它真正的价值,在于之后能留下什么。
是孩子们心中那点忽明忽暗的好奇火花,还是一个能让火花持续燃烧的长效机制?
咱们都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孩子们的科学梦,也不是一辆大篷车就能装下的。
所以,下次再有这样的活动,我还是会鼓掌。
但鼓完掌,我还是会忍不住多问一句:然后呢?
热点资讯
- 贝尔戈米: 队长应为全队服务, 我多次带博格坎普吃饭帮他融入
- T1零封HLE, zeka沙皇玩成石头人, 小花生节奏稀碎,
- 再穷也要入_的3款射手皮肤!手感碾压至尊宝,十年不落伍
- 乌军被小摩托逼退了,农药机挂空空导弹,要和俄军无人机拼搏
- 中俄舰队出发,为普京谈判保驾护航!台湾问题还得靠硬实力说话
- 点评本赛季离开北京国安的球员, 在其他俱乐部过得如何?
- 招商银行多家分行行长调整
- 牟氏庄园富可敌国, 却毁于子孙鸦片赌瘾, 教训太深刻
- 德布劳内: 瓜帅风格偏进攻孔蒂偏防守, 有足够时间了解教练和
- 年薪3000万欧!皇马巨星索要球队第一高薪遭拒 续约谈判已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