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中国雷达惊艳世界:麻雀锁定无漏,无人机实战全被歼灭!

点击次数:119 发布日期:2025-07-30 10:19

“无人机真的无解吗?”这是当前全球许多防空部队心中的一道难题。当各国还在为那些低空、慢速、小尺寸的无人机袭扰而头疼时,沙特阿拉伯近期却悄然公布了一份惊人的战报:他们对来袭无人机实现了百分之百的拦截率!这份成绩,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了一套来自中国的“天穹”反无人机系统。

这份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并非偶然,它预示着现代军事技术在“如何看得见”这一核心问题上取得了突破。破解无人机威胁的关键,并非仅仅在于更快的导弹或更猛的炮火,而是一场围绕精确探测展开的技术革命。

看不见的威胁

回溯到乌俄冲突,战场上,“弹簧刀”、“见证者-131”、“柳叶刀”这类中小型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战术。它们低空飞行,身形小巧,雷达信号特征微弱,如同幽灵般出没。这些特性让许多国家传统的防空雷达,在面对它们时束手无策,如同“失明”了一般。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人机普遍采用非金属材料制造,且常常贴地飞行,利用地面杂波掩护自身。而地球曲率带来的雷达视距限制,让地面雷达难以发现远距离的超低空目标,形成天然的防御盲区。在无人机防御战中,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击落,而是连它的影子都摸不到,遑论组织有效拦截。

探头探脑的“长颈鹿”

不过,中国近期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雷达展览上,给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答案。一款名为YLC-12型,绰号“长颈鹿”的中低空多功能雷达公开亮相。它不光名字听着有趣,设计思路也直击痛点。

“长颈鹿”雷达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它能够将天线升至16米的高度。你可能觉得这不算什么,但对100米高度飞行的目标而言,这种高度的提升,能直接将探测距离增加40%。这意味着原本只能在41公里外发现的目标,现在可以在超过50公里的距离上被锁定。

别小看这几公里的额外探测距离。对于一架时速100公里的无人机来说,这能争取到8到10分钟的宝贵预警时间。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几分钟足以让防空系统组织起多轮拦截,大大提升防御的成功率。YLC-12单台雷达就能覆盖近千平方公里的搜索范围,这不仅是物理高度的提升,更是防御纵深的有效拓展。

科技的魔力

光是把雷达架高还不够。要把天线孔径和重量控制住,同时还得有强大的发射功率,这就需要尖端技术支撑。YLC-12的秘诀,在于其核心部件——T/R模块,采用了先进的氮化镓(GaN)技术。

氮化镓材料的耐温能力高达约1800摄氏度,而传统砷化镓(GaAs)只有600摄氏度左右,差距近三倍。这种卓越的耐高温特性,让雷达能在更小的体积和重量下,支持更高的发射功率。这意味着它能在复杂的地面杂波中,如同火眼金睛一般,精准分辨出那些雷达信号微弱的微小无人机。YLC-12采用C波段工作,配合有源相控阵技术,使其成为探测“低、小、慢”目标的理想选择,真正做到了“看得清,看得远”。

自动化猎杀

先进的“眼睛”只是第一步,高效的反无人机防御更需要一个无缝连接的自动化“猎杀”体系。这正是“天穹”系统在沙特实战中大获全胜的核心原因。沙特阿拉伯在使用这套系统时,成功拦截21架无人机,这并非偶然,而是精确探测与多样化打击手段紧密结合的体现。

“天穹”系统将配备的三面阵低空监视雷达,与多种打击武器无缝集成。这其中不仅有近防炮和防空导弹,更有高效的激光炮,能在数秒内击落一架无人机。沙特方面对“天穹”系统赞不绝口,特别强调其“高度自动化”和“无需人力值守”的特性。

这种7x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动化防御能力,彻底解决了人员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的问题,确保了边境空防的长期可靠。从发现目标到组织拦截,整个过程在数分钟内一气呵成。这种效率,在现代战场上,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大大减轻了沙特边防的压力。

笔者以为

沙特阿拉伯那份百分之百的拦截率战报,绝非运气使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在无人机攻防竞赛中的独特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中国对无人机的技术特性有着深入骨髓的了解,这为其研发针对性的反制技术奠定了“知己知彼”的基础。

YLC-12“长颈鹿”雷达和“天穹”系统的成功,不仅仅是某个单一技术的突破,更体现了中国军工体系快速响应新型战场威胁的能力。这背后,是中国扎实的基础科学积累与强大的制造业底蕴。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隐身无人机甚至高超音速目标,中国已着手研发如YLS-2E型S波段多功能雷达这样的先进反隐身装备,展现出构建攻防一体化战略体系的决心。这场围绕无人机的攻防螺旋升级,最终推动了防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而那些掌握了核心探测技术的国家,无疑将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牢牢占据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