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俄罗斯不忧芯片、光刻机断供?除中国外,其他国家皆不担心
如今全世界都在议论芯片大战,特别是咱们中国,为了那台光刻机,真是费尽心思。可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怪异的事情?俄罗斯这个被西方制裁了不下两万次的国家,在芯片这块,似乎一点反应都没有。美国把能断的都断了,俄罗斯咋就不叫苦呢?
有人猜,是不是俄罗斯藏了点秘密武器?恰恰相反。咱们得先看个数字,去年有消息说俄罗斯能生产350纳米的芯片了,正在努力往130纳米推进,目标是到2030年搞定28纳米。
放到今天(2025年11月)听这话,可真是笑话一箩筐。咱们还在奋力攻坚5纳米、3纳米的技术呢,俄罗斯现在还在追赶我们十几年前的成果。
问题就来了,这么落后的情况,他不怕死吗?这事儿,正是巧在这里。美国实行“卡脖子”制裁,关键是你得有“脖子”让人家卡。俄罗斯在芯片这块,根本就没长“脖子”啊,或者说,他的“脖子”跟腰差不多粗,你让美国怎么打下手?
“绝缘体”:一个只占0.1%的买家
咱们一提到芯片,第一反应就是手机、电脑、智能汽车嘛,但你想想,俄罗斯自己生产这些东西的芯片吗?
你用手指头一数,全球制造手机的主要力量是哪家?有苹果在美国,三星在韩国,再加上咱们中国的华为、小米、OPPO、VIVO。这么一看,里面啥俄罗斯的牌子都没有,一个也没有。
俄罗斯人也用智能手机,不过他们自己不生产,不造的结果就是不用在全球采购海量的手机SoC芯片。这跟咱们完全不一样。咱们是“世界工厂”,每年制造的手机占了全球大部分,芯片需求那是个庞大数字。所以美国卡我们,咱们就得拼命冲刺,因为那关系到咱们的命根子。
再说汽车,制裁之前,莫斯科大街上跑的基本都是德国的宝马和奔驰。一旦受到制裁,尤其是这两年,莫斯科的街头几乎全变成了中国的奇瑞、吉利、比亚迪的天下。数据显示,俄罗斯货运汽车市场里,超过九成都是中国造的。
至于俄罗斯本土的车,比如“拉达”(Lada)或者“瓦兹”(UAZ)那些经典的小面包车,你要是打开引擎盖一看,那里面简直就是一片“机械朋克风”。这些车的设计,主要就针对在西伯利亚的烂泥地里抛锚的情况,司机随身带个扳手和一根铁丝就能搞定修理。
它不需要啥智能座舱,不用那些辅助驾驶,车载导航可能都是后来装上的。这种车,根本用不上什么高端芯片。
你瞧,俄罗斯的民用制造业,在半导体时代,基本上就是个“绝缘体”。他们不追求大量进口芯片作为“零件”,反而更需要直接进口手机、汽车这些“成品”。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早就揭示了:俄罗斯在全球芯片采购里的份额,也就是那0.1%左右。为了这点儿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偏偏还要去“卡脖子”,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啊?干嘛要那么费劲呢。
苏联的“遗产”:用模拟电路硬扛数字时代
这会儿肯定有人会问了:民用的用不了,那军用的行不行?他的导弹、雷达、战斗机啥的,总得少不了芯片吧?
这才算是俄罗斯真正的“底牌”,也是苏联在科技发展上走错了路的直接结果。
他们的确得用芯片,但他们处理问题的想法,跟咱们和美国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拿个最明显的例子来说吧:相控阵雷达。
美国人的思路,是走数字电路这条路子。依靠芯片性能不断提升,用超强的算力处理海量的回波信号,这就是“力大砖飞”。咱们中国现在也是走的这条路子,依托强大的电子工业,一步步追赶上来。
俄罗斯嘛,没那个能力搞出顶级的数字芯片,所以他们就把模拟电路玩到了极致。资料里还提到个词,叫“激晶体振荡器”,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模拟电路的技术。
它的体积可能比美国的数字芯片大出好几倍,耗能也高不少,不过呢,它靠一种巧妙的物理原理,实现了信号处理的功能。美国人用的是超级大脑(高端CPU或DSP),俄罗斯则用一套细密的机械齿轮。结果上,二者都能精准击中目标。
俄罗斯的苏-35战斗机装备的“雪豹-E”雷达,就是这种“模拟”技术路线的代表作。西方一开始还搞不明白,觉得你的雷达长得“傻大黑粗”,但一打起来,才发现性能一点都不逊色。
这就是俄罗斯的思路,过程再难看也无所谓,只要能达到最终的效果就行。这种“临时搞定”的做事方式,催生出了一大堆奇特的“黑科技”。它们能确保军事装备不落后,可偏偏有个致命缺陷:这些技术根本无法拿到民用领域去推广。
你不可能把一套“他激晶体振荡器”塞进手机里吧?它成本大、体积又大、耗能还高,完全不符合市场节奏。所以,俄罗斯的军工和民用产业,简直是两码事。军工硬扛着苏联的老本,民用在半导体崛起后就直接“躺平”了。
历史的宿命:那场没有爆发的核战
为什么俄罗斯会走到这一步?这锅,得怪苏联不少。
不少人都觉得苏联走错了科技的路子,这话倒是真的。上世纪60、70年代,美苏都在研究计算机,一开始用的全是真空电子管,那玩意儿又大又耗电。
没多久,美国那边的贝尔实验室就搞出了晶体管,紧接着德州仪器和仙童公司又推出了集成电路(IC),也就是芯片。这样一来,硅谷的传奇故事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实际上,苏联也成功研发出了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差不了太多。但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苏联的战略思路出了点偏差。苏联的将领们发现了个“惊天”的秘密:虽然集成电路体积小巧,但它有个致命漏洞——经不起核爆炸产生的强电子脉冲(EMP)冲击。
他们推测,一旦全球核战爆发,依靠高端芯片的美国武器会在瞬间被EMP冲击波摧毁,变成一堆废铁。而苏联那种粗犷、用电子管的设备,结构简单、结实耐用,反倒能承受第一次冲击,然后再逐渐恢复反击。
你得承认,这个想法在当时看,确实挺贴切的。所以,苏联在搞高精度集成电路方面犹豫不决,反而把不少资源继续用在改进那些结实耐用、抗EMP的老旧技术上。
结果嘛,苏联那场核大战的赌注到现在也没打成,美国拿的那个信息革命,却让整个世界都沸腾起来了。
这就是历史的怪事。苏联的“先见之明”,竟让他错过了半导体的黄金时代。“一步追不上,步步都落后”。等到苏联解体,俄罗斯接过这份“遗典”的时候,世界早就变了模样。民用半导体产业啊,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搞的,它得投入巨额资本、需要庞大的市场需求,还得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才能真正玩得转。
俄罗斯没啥钱,全靠卖油气为生;市场也没多少,民用工业搞得一塌糊涂;产业链更是缺得厉害,怎么追得上?干脆就不追了,省得白费劲。
我们的焦虑,俄罗斯的“淡定”
回头说回咱们之前那个问题,为什么俄罗斯一点也不担心?原因很简单,他早就彻底“脱钩”了。他的工业系统,依旧挂着苏联时期那个“重军工、轻民用”的架势,算得上个残疾大块头。民用方面,几乎没有“脖子”,军用方面则依赖那些“模拟电路”的老底子,勉强撑着体面一点。
你看看除了中国之外,别的国家也没觉得担心,为什么呢?想一想印度、巴西、土耳其、越南……他们真有担心过吗?并没有。因为他们跟俄罗斯一样,在民用产品这块,都是“成品进口国”。人家是芯片的“用货人”,不是“造货人”。最多也就是买不到苹果17,就换个中国牌的手机,没啥大差别。
全世界都没像中国这样操心过,其他国家都挺淡定的。
因为中国实在不一样嘛,我们是唯一一个既要当“世界工厂”(得用海量芯片),又要成为“科技强国”(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还得当“军事大国”(武器装备不能掉队)的国家。
要用5纳米芯片来推动我们高端手机的性能,还得依赖28纳米的芯片给智能汽车配备动力,更别说那些军用芯片,关系到国家安全。咱们的每一处都成了美国可以伸手触及的“要害”。
这场芯片争夺,实际上就是中美之间的一场较量。俄罗斯只能站在一旁,烧着火喝着伏特加,看着热闹罢了。不是他不怕,而是根本没资格走上这张桌子。
热点资讯
- 任嘉伦怎么逆生长了? 越捯饬越年轻, 一头金发猛一看还以为是
- 泛克斯特 MEJFD-3020数字式局部放电检测仪
- 新股消息|盘兴数智港股IPO招股书失效
- 印度ARPG大作《Unleash the Avatar(释放
- TVB对中医“下手”了,新剧《侠医》定档,陈豪、张曦雯再度联
- 三大动向引爆舆论!解放军行动迅捷,克里姆林宫传来特殊声音,我
- 华国锋辞职后,从四合院到改革开放态度?直到晚年说出真心话
- 对曼联感兴趣吗? 穆勒: 很多次 但此时此刻我们不合适
- 2022中国古代史考研必备,精选题库助你一战上岸!
- 国风旗袍新演绎,气质高雅大气,漫步街头的东方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