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黄维黄维,怎么说围就被围,8位突围将校有话说

点击次数:143 发布日期:2025-10-27 06:53

淮海大战,双堆集的黄维兵团,美式装备部队,怎么就突破不了包围呢?1952年9月,去台国民党军做了一份《徐蚌会战“匪方”优劣点检讨表》 ,就解放军的编制装备,作战指挥、情报、行军、补给、通信、党政工作、军眷管理等情况,要淮海战场逃归的中高级军官如实填写。这些师长团长的说法,细节上比兵团司令、军长们的流水账回忆更有看头,填表人中,黄维兵团有8人。对双方步兵的装备情况,国民党军官一般认为都差不多,好多人认为解放军训练程度低,射击技术差,攻击队形密集。当然也少不了用“人海战术”给惨败找借口。其他缺点方面,例如说解放军只能消极防空,(所谓消极防空,就是以隐蔽为主,因为缺乏高射武器,无法对来袭敌机形成有效的火力威胁)。有意思的是,普遍都说解放军对宿营警戒非常疏忽。这个有点难理解,国民党军一般不搞夜摸营之类的动作,因为不会打夜战,解放军的外围警戒主要靠地方部队和民兵,有可能是太放心了,睡觉大大咧咧的,被国民党的谍报人员探到了。这些蒋军军官对解放军作战指挥的感受,是基本符合实际的:18师师长尹俊认为,解放军“装备轻便,机动力大,部队各自为战、夜间教育、行军训练、土工作业等训练纯熟。”第10军9团团长黄煜轩认为解放军“部队之训练虽不精良,但科目少,训练专一,技术精确,合乎实用。”18师54团团长丘仁汉说到解放军的编制,认为“适合其当时战法”,说到训练则称“战技训练差。”“中下级干部战斗指挥及战斗技术均差。”18军团长刘次杰说解放军“以政略配合战略,形成面的控制,以不打无把握之仗为指导,裹挟流窜,旋磨打圈,造成有利态势,以求各个击破。”18师团长孟述美讲解放军作战特点是“以大吃小,阻援打点,速战速决,尽量争取外线作战…未合围前能用小部队迟滞我之行动。”,但“攻击筑城作业未能隐匿,于作业开始时既被我发现。”除了这些,比较一致的方面还有,他们大多认为解放军作战指挥灵活,善于集中兵力迂回包围,集中火力猛攻一点,突击力强,从而达成歼灭战。还有党政工作方面,认为解放军政治工作有力,政治干部能身先士卒,当然原文用词有异。

正题来了,这个表里的行军一栏,几乎所有的国民党军官,都认为解放军行军力超乎寻常,特别是夜行军。有的说解放军一日夜能行120里,有的说能行180里,对解放军机动力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这也难怪,黄维兵团从驻马店一带启程,慢吞吞走了250公里,刚走到蒙城,就得到消息,黄伯韬兵团已经完了,还没回过神来,就被中原野战军给围了。黄维不想走快吗?当然不是,在这些师团长的评价中,普遍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国民党军重武器多,辎重太笨重,影响了部队的机动性。黄维兵团的编成里有一个第四快速纵队,由配属的坦克和大量汽车组成,快速纵队是不可能独自突前去救援的,鲁南战役有前车之鉴,有了一次教训,蒋军再次编组的快速纵队必须在步兵的护卫下行动,这时候的行军速度,不取决于车轮和履带,仍然取决于步兵的两条腿,而且皖北一带河流纵横,道路泥泞,桥梁稀少,快速纵队还没有步兵徒步走的快。负责护卫快速纵队的75师,就时常要停下来帮着推车。战后国民党在军事检讨中,对黄维的指责有这么几项。:第一,久疏战阵,内部关系没有调整顺畅,且刚愎自用。第二,被蒋介石当成泄露军机的例子,指责黄维在进入战场前,先把消息告诉了老婆。第三,作为援军,应该倍道而行,而黄维“日行一道,渡河时架桥仅三”,违背大军行军原则。第四,这一点最关键,说战前曾让黄维把重武器和辎重部队,从驻马店由平汉铁路输送到武汉,沿江船运到南京对岸的浦口,再上津浦铁路输送到蚌埠,步兵轻装后 ,行军速度就快了。可问题来了,没有重武器的黄维兵团,还能打仗吗?这两年网上流行吹“国军”,好像沾了黄埔和抗战这两个词,国民党军就特别能打仗。这个说法吧,历史可不同意,有两个名词绕不过去,一个叫国难地图,抗战失地千里,有图为证,另一个是功德林,要是好端端的没去跟着老蒋打内战,总不会是俘管干部挨个到家请去的吧。就以黄维兵团来说,是在和中野兵力大致相等的情况下被围的,反过来一想很奇怪,黄维怎么不把中野给围了?有人说黄维兵团各军不满编,可中野就满编?中野各纵不仅重火力因挺进大别山都被轻装了,而且各纵平均只有1.5万人,作为“国军精锐”,即使中野多个一两万人,也不该说围就被围了,在双方均无坚固工事的野战条件下,被中野从占据几十个村庄压缩到几个村子里,国民党军的野战能力哪里去了?五则攻之,十则围之,孙子的谋攻都读过。每战必集中两倍三倍甚至五倍六倍以上的兵力,是解放军的十大军事原则。可再怎么算,中野也比黄维兵团多不到一倍以上的兵力去。这时候还没动用华野部队。实际上,正是因为黄维兵团火力强,才没有被一次冲垮。黄维兵团可是狠,不愧美式部队,和解放军近战用火焰喷射器烧。中野只是没有实力一口吃掉黄维兵团,但黄维兵团也突不出去。廖运周起义只带走了5000多人马,其作用主要是打击了黄维兵团的士气。黄维自己说过,真正对双堆集阵地发生影响的是后来黄子华师的投诚,阵地被割裂了。黄维兵团要是攻击力真有那么强,在板桥集和南平集早就突破中野的阻击阵地了,200多公里路还用费那么多天。即使廖运周不起义,黄的四个师齐头并进也打不开缺口,因为整个解放战争,成规模的战役合围中,国民党军从未成功突围过一次。这就是矛盾,有重武器,不扔掉辎重,还能退入村落构筑工事以求自保,如果甩了重武器,还有一点可能冲出包围圈吗?以国民党军的近战能力,最大的可能是像廖耀湘一样,在部队运动中被冲个稀里哗啦。这就是国民党军作战的最大弱点。有坚固工事,仗还有的一打,失去工事作依托,在野战中只能被歼灭,原因就在于不敢近战,不会夜战,行军力脆弱,再加上战场侦察能力极差,攻击精神低下,三年就被风卷残云还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由于火力太弱,中野围了黄维以后打不动,军委11月23日给总前委发来了指示电:“客观上,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对于这一点绝不可轻视),很少有攻击能力(对于这一点必须有充分认识)”注意,重点在括号里,这是告诫前方战区指挥员,对于防御之敌要高度重视,但对敌人的进攻能力更要有准确的把握,也别把敌人估计太高。接着,主席又提醒,“不是依靠急袭,而是依靠充分的侦察和技术准备(近迫作业和步炮协同等),去取得成功。”其实,这就是林彪所说的四快一慢的一“慢”,是指对于有坚固阵地的防守之敌,要做充分的攻坚准备,不能按运动战一冲了事的打法。打黄百韬,华野也是在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时,因轻敌以及特纵的炮兵没上来,仓促发起进攻,结果招致过重伤亡。这里没有什么军神战神,只有战争实践得来的教训和经验,是解放军在由运动战为主转向大规模阵地战时必然遇到的新课题,作为全军指挥中枢的军委,指导的是全国各战场的作战,综合的是全国各战场的经验,只看这两个电报,就知道,别以为军委一局是吃素的,那都不知道研究了多少个日夜,下了多少专业功夫才形成电文的寥寥数语。中野打不进去,黄维就能打出来吗?黄维不投降就只有被困死,只是当时的形势,需要迅速解决这一块,才动用了预备队,预备队不单是给华野准备的,是淮海战役的预备队,虽然是华野部队。有人特爱分什么哪个野哪个野的,又不是国民党军队军权私有,拿国民党的那些烂病来套解放军,不可笑吗?双堆集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里,跑出来的还有一个75师师长王靖之,此人对淮海战场有很深的体会。75师在黄维兵团东进时,专门负责快速纵队的掩护,临到快被包围时,黄维令其东挡西突,这个师专门做了个夜战计划,但“本师准备夜战之际,忽见友军自东面溃下…惜我18师与114师之攻击颇受影响,本师之夜战计划亦归画饼。”一次没成,第二次准备对马庄进行夜袭,当破坏解放军阵地的副防御时,不想“被敌发觉,该团之第一连连长于是役负伤,一目成残。”而中野总是在夜间夺回白天丢失的村落。夜里增援不上去,75师一个团的残部失去联络,都知道失去联络就是被消灭了,李靖之在作战检讨中着重写下了这句话:训练与作战脱节者必败!体会很深 ,他说:“有夜战之训练,才能作夜战之使用…本师力倡夜间攻击,并曾做详密之准备,但深感训练不够,与经验缺乏之苦,故认为训练与作战脱节者必归失败。”提到夜战同时,更提到了与夜战紧密相关的部队机动性的重要:“以机动制机动,共军向重机动,国军则多呆板拘泥,故历次战役,其如得势,故可大获其全胜,否则亦可逃之夭夭,无以就歼。国军则不然,故有大损失,而无大收获,双堆集一役,以固守待援而致覆没,可为以呆板而对机动者诫也。”

这不是夜战决胜论,而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战场上,不会打野战夜战的军队必然战斗力低下,只会凭火力强工事坚固死守的军队,可以给对手造成一时的严重伤亡,但违反战争法则,被动挨打,最终是要被解决的,挂什么军校的牌子都没用。

黄维和胡琏突围,选择的是黄昏,突围和突击不一样,突围逃跑,天越黑越好,这就是蒋介石说的,“国军”每天只有一半时间用于作战,而对手全天24小时都能作战,不败何待。国民党从北伐时期就不会打夜战,有句话,有人总是听不出音来,那就是日本鬼子可是打夜战的。

“国军”?就算打从不擅长的进攻战,也是八个字:“拂晓进攻,黄昏收工”。

把国民党军说那么弱,不是说解放军也不强了吗?没这道理,解放军的强和弱都有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比如攻坚战能力就是逐渐掌握并强大起来的,当技术装备不足,攻坚战术没有掌握之前,土匪还乡团都能据守坚固城墙顽抗,而且守城时间比国民党正规军还长,不分作战方式,笼统谈强弱不符合基本常识。解放军的强,是具备强大的政治优势,具有正确的战争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得来的,不是靠拔高任何对手衬托出来的,而是有国土作证,有战绩铸碑,这就叫历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