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普京曾有过一个表态,认为苏联的缔造者列宁,当年的一个决策存在问题

点击次数:169 发布日期:2025-11-24 13:42

他将其形容为,给国家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这个“炸弹”在1991年被触发,导致了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

普京的这个观点有他的依据。

那么,列宁当年的设计图里,到底藏了什么?

01

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到1917年。

那年,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统治了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结束。

沙俄不是一个单一国家,它是一个“帝国”,内部包含了众多民族。

全靠沙皇的强力手段强行捏在一块。

沙皇体制一结束,这个“拼盘”就散了。

芬兰第一个宣布:不跟你们玩了,独立。

波兰也立马宣布:恢复国家。

乌克兰那边也成立了自己的“中央拉达”(议会),开始寻求自治。

整个沙俄版图,面临四分五裂。

02

布尔什维克上台后,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局面。

国内的白军还没打完,国外的干涉军又来了。

为了稳住局势,他们不得不在1918年签了个代价高昂的条约——《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这个条约,让他们丢掉了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芬兰和波兰。

割让了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赔了60亿马克。

这在当时是巨大的让步,但也没办法,得先活下去。

虽然列宁后来靠着内战胜利,废除了这个条约,拿回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

但那个“帝国”的壳子,是彻底碎了。

03

到了1922年,内战打完了,干涉军也赶跑了。

地盘上,出现了好几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最大的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是核心。

旁边还有乌克兰苏维埃、白俄罗斯苏维埃,以及刚合并的外高加索联邦(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这些“共和国”在法律上都是独立的,只是因为大家都是一个党(布尔什维克)领导,才在军事和经济上结成了同盟。

问题来了:这同盟关系,太松了。

必须把这些“共和国”用一个更牢固的方式,重新“粘”起来。

04

怎么粘?这成了1922年最头疼的问题。

这时候,斯大林站出来了。

他当时的身份,是民族事务人民委员,这事儿归他管。

斯大林当时负责民族事务,他倾向于高效率的方案。

他搞出了一个“自治化”方案。

啥叫“自治化”?

说白了,就是你们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都别当“国家”了。

你们通通并入“苏俄”,成为苏俄内部的“自治共和国”。

05

这就好比,本来大家是兄弟,平起平坐。

斯大林说,不行,以后苏俄是“中心”,你们都来当“附属”。

斯大林这方案,有他的道理。

一个国家,一个中央,一个政府,效率高。

而且,他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

他觉得这些地方(尤其是乌克兰和高加索)民族情绪重,不看紧了,早晚还得跑。

所以干脆,一次性解决,都变成“自己人”。

斯大林这套路,本质上就是把沙俄那套“大俄罗斯”逻辑,换了个“苏维埃”的壳子。

06

这方案一拿出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那边还没啥大反应,斯大林的老家——格鲁吉亚,先炸了。

格鲁吉亚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坚决反对。

他们说,我们也是革命老区,凭啥并入苏俄?我们要的是“平等联盟”。

斯大林得知后,决定采取强硬措施。

他立马派了个强硬的代表奥尔忠尼启则(也是格鲁吉亚人)回去“做工作”。

这“工作”做得,那叫一个简单粗暴。

奥尔忠尼启则直接在会议上,跟反对派领袖吵了起来,甚至还动了手,给了对方一巴掌。

这就是有名的“格鲁吉亚事件”。

这一巴掌,不仅打在格鲁吉亚领导人脸上,也打乱了斯大林的整个部署。

07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列宁耳朵里。

列宁当时在哥尔克养病,身体已经很差了。

他听完秘书的汇报,反应非常激烈。

他要来了“自治化”方案的文件和“格鲁吉亚事件”的调查报告。

越看越火大。

他立马口述了一份笔记,痛斥斯大林和奥尔忠尼启则。

说他们这是在搞“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在欺负小民族。

奥尔忠尼启则那种动手打人的行为,在列宁看来,是典型的“大俄罗斯流氓”作风。

08

列宁怕的不是国家不统一,他怕的是这种“统一”的方式,跟沙皇没区别,会失去人心。

他觉得,斯大林的“自治化”方案,从根上就错了。

你用强权把人家按住,人家嘴上服了,心里也不服啊。

沙俄帝国为啥会碎?不就是因为“大俄罗斯主义”压迫太狠,把人逼反了吗?

刚把人家从沙皇手里“解放”出来,转头又用同一套逻辑去“统一”人家,这不叫解放,这叫换了个主子。

列宁明确表态,这不叫“联合”,这叫“吞并”。

斯大林的方案,必须推翻。

他要搞一套全新的B方案。

09

列宁的B方案是啥?

核心就两个字:“平等”。

他提出,苏俄、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这四个单位,谁也别并入谁。

咱四个平起平坐,谁也不是“中心”,谁也不是“附属”。

咱们共同组建一个全新的国家,一个“联盟”。

这个“联盟”的名字,就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SSR)。

苏俄,只是这个联盟里的“一员”,虽然你是“大哥”,但法律地位上,你和乌克兰“小弟”是一样的。

这个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的“苏俄中心论”。

10

斯大林一听,有点懵。

他觉得列宁这个方案,太“软”了,太理想化了。

他给列宁写信,说这方案。。。国家主权都分散了,这不就成了“联邦”吗?这对中央集权不利啊。

斯大林担心的是,这么一搞,联盟的“壳子”太脆。

列宁回信更严厉,说斯大林就是“大俄罗斯主义”在作祟,这是在帮敌人。

在“格鲁吉亚事件”上,列宁更是要求严办奥尔忠尼启则和斯大林。

斯大林一看导师真发火了,而且病得这么重还这么坚持,他顶不住了。

他选择了让步。

11

1922年12月,苏共中央全会召开。

会议基本上是按照列宁的思路来的。

斯大林自己上台,做了报告,不过报告内容已经从“自治化”改成了列宁的“联盟”方案。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四个代表团共同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

苏联,这个全新的国家形态,诞生了。

斯大林的“自治化”方案,被扔进了垃圾桶。列宁的“平等联盟”方案,成了最终的设计图。

12

故事到这,好像很圆满。

列宁展现了高瞻远瞩,保护了小民族的利益,用“平等”换来了“团结”。

但问题是,列宁为了证明这种“平等”是真实不虚的,他在这个设计图里,加了一个“终极保险”。

一个他认为必须有,而斯大林认为极其危险的条款。

这个条款就是:

必须在联盟的根本大法(宪法)里,白纸黑字地写清楚——联盟的每一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力。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出炉。

白纸黑字写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每一加盟共和国,均保留自由退出联盟之权。

斯大林虽然不乐意,也只能接受。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只是句空话,是个姿态,谁会真用这个条款退出呢?

13

谁也没想到,70年后,这个“姿态”,成了压垮这个超级大国最后的那根稻草。

问题来了,从1924年到1991年,中间隔了几十年。

斯大林后来掌权了,他那么强势个人,为啥没把这条款给删了?

答案很简单:他试过,但没删。

在制定1936年“斯大林宪法”时,有人就提议删掉“退出权”。

斯大林最后还是保留了。为啥?

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比宪法条款更有效的“粘合剂”。

这个“粘合剂”,就是苏共(布尔什维克党)。

14

苏联这个国家,结构很奇特。

它有两套系统:一套是“国家”系统(苏维埃),一套是“党”系统(苏共)。

宪法规定,乌克兰可以退出。

但“党章”规定,乌克兰共产党必须服从苏共中央。

你是乌克兰的领导人?那你首先得是苏共党员。

你想搞“退出”?你这是“分裂党”,党先把你给办了。

宪法给了你“退出”的权力,但党拿走了你“想退出”的念头。

在这套“双重保险”下,“退出权”成了一个“死条款”,纯粹是摆着好看的。

15

那列宁当年非要加这个条款,到底图啥?

除了“政治姿态”和安抚乌克兰、格鲁吉亚这些地方,他还有个更大的盘算。

他当时的构想,还包含“世界革命”的成分。

他觉得,德国革命、波兰革命很快也会成功。

到时候,德国苏维埃、波兰苏维埃,也要加入这个“联盟”。

你得给人家“退出权”,人家才敢放心地“加入”啊。

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策略。

16

列宁这盘棋下得很大,他想的是吸引全世界加入。

这套“党国”双重结构,在斯大林时期运行得非常稳固。

“退出权”这个条款,就这么沉睡了几十年,没人当回事。

直到1980年代末。

戈尔巴乔夫上台了,他开始搞“新思维”和“公开化”改革。

他想给这个系统松松绑。

结果,他改革的举措,却也松动了那个最关键的“粘合剂”——党的绝对领导力。

当“党”的控制力开始下降,“国家”层面的宪法条款就开始浮出水面了。

17

那个被遗忘了70年的“退出权”,突然被人想起来了。

最先动手的是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它们在1940年才被并入苏联,本来就一肚子怨气。

它们第一个翻开宪法,理直气壮地要求:我们要“退出”。

这一下,潘多拉魔盒打开了。

这就是“主权游行”。

各个加盟共和国,一看:原来宪法真有这条!

它们纷纷宣布“主权独立”,意思是:联盟的法律,得排在“本国”法律后面。

这下,联盟中央被架空了。

18

而给出致命一击的,不是别人,正是联盟的“大哥”——俄罗斯。

当时,俄罗斯联邦的领导人是叶利钦。

叶利钦和联盟中央(戈尔巴乔夫)斗得不可开交。

叶利钦为了在政治上取得优势,也打起了“主权”牌。

1991年6月,俄罗斯联邦也宣布“主权独立”。

“大哥”都带头跑了,这联盟还玩啥?

1991年8月,苏联内部的强硬派发动“8·19”事件,想把戈尔巴乔夫换掉,恢复秩序。

结果失败了。

这次失败,彻底砸碎了“党”这瓶最后的“粘合剂”。

19

1991年12月,叶利钦(俄罗斯)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领导人,跑到别洛韦日森林开了个会。

三个“国父”的后代,决定散伙。

他们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停止存在。

他们散伙的“法律依据”是啥?

就是1922年《联盟条约》和1924年宪法里,列宁坚持要写进去的——“自由退出权”。

这个当初为了“团结”和“邀请”世界而设的条款,成了“解体”的法律武器。

20

这下,故事回到了开头。

几十年后,普京回头看这段。

他觉得,斯大林当年的“自治化”方案,虽然粗暴,虽然是“大俄罗斯主义”,但起码能保证这个国家是个“整体”。

而列宁的“平等联盟”和“退出权”,听着很美好,很理想。

可这个“设计”,从一开始就给国家的统一性埋下了隐患。

当初列宁为了团结更多人,在设计图上加了个“退出”的后门。

心想着大家关系好了,谁会走后门呢?

结果到了1991年,大伙别的路不走,全挤这后门出去了。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1922)、《1924年苏联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普京2021年文章《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历史统一》及2016年相关公开讲话】,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历史#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