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独得五枚一级勋章,谭友林成“五星少将”,战功赫赫却让衔

点击次数:97 发布日期:2025-11-24 13:53

1955年9月27日下午,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将星闪耀,共和国首次大授衔仪式正在进行,四野第39军原副军长谭友林从林总手中接过少将军衔命令状时,台下掌声雷动。

没人能预料到,这场看似圆满的授衔,竟悄悄埋下了一场“八将联名请愿、罗帅登门道歉”的罕见风波。

在群星璀璨的开国将帅中,谭友林的军衔不算顶尖,但他的故事却藏着老一辈革命家最动人的精神密码。

本来想详细罗列他的每一场战役,但后来发现,比起战功的数字,那些藏在战役背后的坚守更打动人。

1916年,谭友林出生在湖北江陵的一个贫农家庭,14岁那年,他揣着两块红薯、穿着一双草鞋,独自找到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成了一名“红小鬼”。

湘鄂西“肃反”运动期间,他被诬陷为“改组派”,即将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危急时刻,贺龙拍案而起,怒斥道:“一个洪湖边没爹的苦娃子,懂啥叫改组派?”这句话不仅救了他的性命,更让他从此将自己的一生彻底交付给了革命事业。

长征途中,20岁的谭友林已担任红二方面军96师政委,部队三次穿越草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敌人的围追堵截交织,他的右臂被枪弹贯穿,简单用布条包裹伤口后,他继续带领士兵冲锋陷阵。

抗战时期,他调任120师358旅7团团长,在冀中平原与日军展开周旋。

面对日军的“铁壁合围”,他凭借灵活的战术指挥,成功撕开敌人的封锁网,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抗战胜利后,国内解放战争随即打响,谭友林的战场也从冀中平原转移到了白山黑水之间。

作为四野39军副军长,他率部从东北一路南下,直抵镇南关。

天津攻坚战中,他亲自率领突击队攻破城池;广西战役里,他带领部队迂回400余里,成功切断白崇禧集团的退路,被林总誉为“四野快刀”。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指挥116师在第一次战役中重挫美军骑8团,毙伤俘敌4000余人。

彭德怀专门致电表彰,称其“打得很好,打出了国威”。

1952年,谭友林被定为“准兵团级”,按照当时的授衔标准,这一等级的军官大多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5年8月,总干部部下发的初步授衔方案却让四野老部队炸开了锅,方案中,谭友林的军衔被定为少将。

如此看来,这样的评定结果与他的资历、战功和职务明显不符。

当时,王震、萧克、李达等八位上将、中将得知消息后聚到一起,越讨论越觉得不公,他们中不少人与谭友林长期并肩作战,对他的贡献最为了解。

1955年8月28日晚,萧克主动执笔写下《关于谭友林军衔评定偏低的情况反映》,八位将领依次签名后,将信件直接递交给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罗荣桓当时正为上千份将官名单忙碌,通宵达旦地核对各项信息,看到这封联名信后,他立刻调出谭友林的档案重新审阅。

档案中,1929年参军、1930年入党的履历,红军师政委、八路军旅长、野战军副军长的任职经历,再加上抗美援朝的卓越战功,每一项都符合中将军衔的评定标准。

罗荣桓放下笔,自责道:“是我们工作粗枝大叶,我的疏忽!”

第二天,罗荣桓带着干部部副部长驱车前往北京西郊的谭友林住所。

刚进门,这位元帅便立正敬礼,诚恳地说:“友林同志,你的军衔授低了,组织决定给你调整为中将,我代表评衔小组向你道歉。”这样的场景在整个开国授衔过程中是绝无仅有的。

谭友林愣了许久,连忙摆手拒绝:“罗帅,使不得!和我一块参军的180多个江陵娃,就剩我一个,他们连少尉都不是,我能活到今天,还戴上将星,够本了!”

无论罗荣桓如何劝说,他始终坚持拒绝晋升,罗荣桓临走时感慨道:“这样的干部,少将是委屈了他,更是考验了我们!”

军衔风波过后,谭友林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他先是担任东北公安军司令员,带领部队肃清当地残匪,保障地方治安稳定。

后来调任军委特种工程兵,他又率领10万官兵深入戈壁荒漠,参与“两弹一星”基地的建设工作,同时还主持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的奠基工程。

1960年,天山公路冰达坂段遭遇特大雪崩,交通中断,谭友林亲率敢死队驾驶推土机开路,在零下40度的极端天气里,与官兵们同吃同住在冰窝子中,被大家誉为“雪域开路先锋”。

1957年和1988年的两次授勋中,谭友林收获了五枚一级勋章,包括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外加一枚朝鲜一级国旗勋章。

在一千余名开国少将中,独得五枚一级勋章的仅有他一人,因此被西方媒体称作“五星少将”。

有人替他惋惜,称若当年接受中将军衔,后续或许能晋升上将,成为“六星上将”。

谭友林却大笑回应:“勋章挂在墙上是历史,挂在心里是责任,多一颗少一颗,照样吃饭睡觉。”

其实,1955年大授衔中,“低授”的情况并非个例,四野名将钟伟、贺晋年等人也有类似经历。

但像谭友林这样,引发八位将领联名请愿、元帅登门道歉,本人却坚决拒授的情况,在全军中仅此一例。

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首次授衔过程中,在平衡山头、资历、战功、编制和名额等多重因素时的艰难,更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淡泊功名、主动让贤的崇高品格。

1991年,谭友林以正大军区职离休,他家中客厅始终挂着一幅亲笔书写的条幅:“生者当如松,死者当如土,松有千年绿,土育万家粮。”

有记者追问他当年拒绝中将的原因,他指着条幅笑答:“松高千尺,不过一把柴;土厚一寸,能养百代人,我谭友林能做一块好土,足矣!”

毫无疑问,这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一位老革命家的初心与坚守。

2006年5月22日,谭友林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按照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一半洒在洪湖,一半撒在天山,让他永远守望着自己出发和战斗过的地方。

告别仪式上,八位联名老将中的健在者,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向那副覆盖着八一军旗的“少将”灵柩敬礼。

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军衔可以衡量级别,却无法衡量忠诚;勋章可以记录战功,却无法记录胸怀。

谭友林的一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少将不‘少’,大德无形”的深刻内涵。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和平时期,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

面对名利诱惑,他选择坚守本心,将战友的牺牲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比起那些闪耀的将星,这样的精神品格更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在如今这个追求功利的时代,谭友林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提醒着我们何为真正的忠诚与担当,何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