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5万本金,新手妈妈炒股第一天,居然赚了3罐奶粉钱!

点击次数:76 发布日期:2025-11-24 16:53

今天我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兄弟们初入股市,赚了点小钱,比如几百块,就喜欢立刻把这个收益“实物化”。

什么意思呢?

就是马上换算成“今天赚了一顿火锅钱”、“够买两张电影票了”,或者,更高级一点的,“赚了三包奶粉钱”。

我看到这种说法,真是哭笑不得。

这种“奶粉钱算法”,可以说是我们小散自我麻痹、强行续命的一剂心理疫苗,但本质上,这疫苗可能比病毒本身还毒。

我们得先给这个行为祛魅。

为什么人会本能地这么干?

因为金融市场本质上是反人性的。

一串串红绿数字的跳动,它本身是冰冷、抽象、毫无意义的。

而“火锅”、“奶粉”是热的,是具象的,是能直接作用于我们感官和生活的。

人性天然地厌恶抽象,渴望具体。

所以,把虚无缥ň的账户浮盈,光速兑换成一个确定性的生活小确幸,这个过程能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落袋为安”。

你今天赚了300块,这300块可能明天就没了。

但你心里默念“这是一顿海底捞”,你就感觉自己已经把这顿海底捞吃进了肚子,谁也抢不走。

这套逻辑,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硬?

但兄弟们,这恰恰是掉坑里的第一步。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账户”谬误,而且是带毒的版本。

你把股市账户和生活消费账户混在一起,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你赚了300,觉得是白捡了一顿火锅;明天你亏了3000,你会换算成“丢了十顿火锅”吗?

不会。

人性会选择性遗忘,你会告诉自己“这只是投资波动,是暂时的”。

盈利时,你感觉自己在改善生活;亏损时,你觉得这只是数字游戏。

这种双标,是所有韭菜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多数人永远走不出去的迷魂阵。

我们来做一个更残酷的计算。

假设你用5万本金,一天之内神经高度紧张,盯盘8小时,神操作一番,最后净赚391块。

你老婆很高兴,说能买3包奶粉了。

我们来算算这3包奶粉的真实成本。

首先,你的时间成本是多少?

就算你是个月薪一万的普通打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时薪大概是57块。

你盯盘8小时,机会成本就是456块。

对,你没看错,你辛辛苦苦“赚”了391块,但从机会成本角度看,你已经“亏”了65块。

这还没算交易佣金、印花税这些必然的摩擦成本。

里外里一算,你其实是在亏钱换奶粉。

更可怕的是什么?

是这种思维方式对你投资框架的系统性腐蚀。

当你开始用“奶粉”或者“火锅”来衡量单日盈亏时,你的投资决策尺度就彻底紊乱了。

你买入一个股票的理由,可能不再是它的基本面、估值或者技术形态,而是“它再涨5毛钱,我今晚就能加个鸡腿”。

你卖出一个股票,也不是因为它达到了你的止盈位或者逻辑被证伪,而是“今天已经赚够一包奶粉钱了,见好就收”。

这种决策模式,和赌场里一个赌徒看着筹码,盘算着“再赢一把就够回家的路费”有什么区别?

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这就是把投资,彻底降维成了赌博。

历史上这种把抽象金融品“实物化”的闹剧,一直在上演。

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狂热,一株稀有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可以换算成“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栋豪宅”。

人们交易的已经不是球茎了,而是对“豪宅”的幻想。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一地鸡毛。

今天的我们,把几百块的浮盈换算成奶粉,和当年的人们把一个球茎换算成豪宅,在心理机制上,是完全押韵的。

都是在用一个具体的、充满诱惑的“实物锚”,来给一个抽象的、高风险的“金融符号”强行賦值。

这种“奶"粉钱算法”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金融草台班子”心态。我们就像一群从未见过飞机的土著,在海滩上用竹子和茅草搭了一个飞机的模型,然后坐在里面,嘴里发出“嗡嗡”的引擎声,幻想着自己正在翱翔蓝天。我们模仿着交易员的样子,看着K线,画着根本没用的辅助线,进行着买入卖出的操作,然后把一点点随机波动带来的盈利,当成是自己驾驶技术的证明。而“赚了三包奶粉钱”这句话,就是我们坐在茅草飞机里,对着对讲机(一个椰子壳)喊出的“请求降落”。我们沉浸在这套仪式里,感觉自己拉风得不行,是华尔街最靓的仔。

但实际上,真正的投资,是一套极其枯燥、反人性、甚至有点“没有人情味”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你彻底斩断账户数字和生活消费之间的情感连接。盈利不是给你的奖赏,亏损也不是对你的惩罚。它们都只是你投资决策系统运行后产生的中性结果。你要做的,不是把盈利换算成奶-粉,而是复盘这次盈利是来自于运气,还是来自于你策略的有效执行。你需要把亏损的原因,归结为策略的缺陷还是执行的偏差,然后去修正它。这个过程,毫无乐趣,甚至充满痛苦,但这是唯一通向成熟的道路。

说到底,我们这些天天盯着屏幕的人,本质上都是在为一种“感觉良好”付费,只不过有人用奶粉计价,有人用虚荣心罢了。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