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警方回应19岁女生景区遭男子杀害,社会治理需前置堵漏

点击次数:143 发布日期:2025-08-18 01:05

2025年8月,南昌景区一名19岁女大学生遭男子持剪刀杀害,警方通报嫌疑人席某某有精神疾病诊疗史,此案迅速掀起对精神病患者犯罪责任的广泛争论。这一悲剧不仅暴露了精神障碍者管理的漏洞,更将法律如何界定刑事责任能力、社会如何预防类似事件推至舆论中心。在司法实践中,精神病患者的犯罪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系统性挑战。

这起发生在南昌梅湖景区的血案,简直是现代都市的魔幻现实主义剧本:一个19岁的花季少女,身着汉服,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个素不相识的23岁男子席某某,用剪刀连捅十余刀,当场殒命。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警方通报中那句轻描淡写的“有精神疾病诊疗史”,瞬间引爆了舆论场——“精神病是免死金牌”的陈词滥调再次甚嚣尘上。这哪里是孤立的刑事案件?这分明是一面照妖镜,无情地映照出我们社会在精神障碍者管理和公共安全保障上的深层溃烂。

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悲剧的发生,绝非偶然。席某某,一个23岁的江西高安人,既然有“精神疾病诊疗史”,那么在他挥舞剪刀之前,究竟是谁,或者说,是哪个环节,放任了一个潜在的危险源在社会上自由游荡?他的家庭监护责任是否到位?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否形同虚设?医疗机构的随访和干预机制是否只是纸上谈兵?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精神障碍者,是如何突破层层防线,最终将利刃刺向无辜的生命?这背后,是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全面崩塌,是社会对精神障碍者“看不见、管不了、不敢碰”的集体性失语,更是普通民众面对这种“无差别攻击”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和恐惧。

“精神病是免死金牌”?这种说法,简直是对现代法治精神的粗暴践踏和对公众智商的侮辱。中国《刑法》第十八条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才不负刑事责任。注意,这里有三个核心要件:“不能辨认或控制”(强调发病时的状态,而非有病史就免责)、“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强调专业性和严谨性,不是自说自话)、以及**“强制医疗”**(即便免刑责,也绝非一放了之,而是要进行强制性治疗和看管)。

然而,公众的愤怒和质疑并非无的放矢。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司法精神病鉴定的“黑箱操作”和“公信力危机”。有多少案件,鉴定结果反复横跳,甚至出现“三种结果”的奇葩现象?有多少鉴定机构,资源匮乏、专业人员不足,导致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更别提那些家属隐瞒病史、甚至伪装症状以求脱罪的“骚操作”。当法律的严谨性被现实的漏洞侵蚀,当受害者家属在悲痛之余还要面对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鉴定和诉讼,所谓的“公正”就成了空中楼阁。

要打破这枚“免死金牌”的魔咒,我们必须跳出“就案论案”的低级思维,构建一个全链条、多维度的社会治理体系。首先,法律必须升级。现行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已是1989年的老黄历,亟需修订,明确区分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障碍的责任能力评定标准,引入量化指标,堵住“医学要件虚化”的漏洞。其次,鉴定制度必须透明化、专业化。组建跨学科鉴定小组,引入法学专家、心理学家,并建立严格的复核机制,允许当事人申请复核,让鉴定人出庭解释结论,增强公信力。

更重要的是,社会治理必须前置。社区应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的“前哨”,建立高危人群的动态档案和预警机制,推动公安、卫健、民政等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对于有暴力倾向且监护缺失的患者,政府必须承担起强制医疗的责任,而不是甩锅给无力承担的家庭。同时,我们还要大力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破除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鼓励患者主动就医,让社会对精神障碍者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歧视,营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环境。

南昌景区的血案,再次敲响了警钟。当一个19岁的生命因无差别暴力而逝去,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愤怒和谴责。我们必须追问:谁来填补这些安全漏洞?谁来守护下一个“刘某某”?我们能否真正构建一个既有法治的刚性,又有人性温度的社会,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呼吸,不再恐惧于那些“看不见的刀”?这不仅是对法律的考验,更是对我们社会文明底线的拷问!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那么所有的宏大叙事都将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