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四年前克林顿狠批:你正引导巴勒斯坦走向灭亡!如今一语成谶

点击次数:60 发布日期:2025-08-24 04:29

你这是在带领巴勒斯坦走向灭亡!

24年前,在美国戴维营的会议室里,克林顿当时的总统目光紧盯着巴勒斯坦的领导人阿拉法特,话里带着严厉的警告。

那会儿,以色列刚推出一份“和平方案”,克林顿觉得靠这东西就能一箭双雕,把巴以矛盾给搞定。

阿拉法特沉思了挺长时间,最后还是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谁也没料到,时隔24年,这句话居然变成了残酷的预示。

一份“天上掉馅饼”的方案

在2000年7月,克林顿邀请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先后在戴维营举行了长达14天的会谈。

巴拉克带来的这些方案,一开始让外头的人都觉得“以色列终于松口了”:以色列会撤出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土地,大约94%到96%,还会完全退出加沙地带,支持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

这事儿在那时可是前所未有的呀,算得上是“开天辟地”一样的举动了。

要知道,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一直紧紧握住这些土地,要让“还回”这么多,许多的人都觉得算得上是巴勒斯坦的“胜利”。

可阿拉法特他们越看越觉得心里发毛,方案里那些“坑”比起许诺还要多得多。

以色列愿意归还的土地,大多是约旦河西岸的沙漠和荒凉的地方,那种地方几乎养不出庄稼,也难以有人居住。

真正有价值的,比如可以灌溉的耕地、重要的水源地,还有串联巴勒斯坦各城镇的道路,都被以色列紧紧掌控住了。

更糟的是,剩下的巴勒斯坦土地分成了五十多块,每一块都被以色列的定居点分隔开,就像被掰碎的饼干似的。

要从这个城镇去那个城镇,得绕个大圈子,经过以色列的检查站,光是过关就得耗费半天左右。

这么个“国家”,连基本的交通和经济运作都成问题。

方案提到“巴勒斯坦能够在东耶路撒冷设立首都”,不过那个关键的圣殿山(巴勒斯坦人称之为“尊贵禁地”)却被暗中搞了点猫腻。

以色列表示:“主权属于我们,你们只负责日常打理、开关门,”换句话说,巴勒斯坦实际上只得到了“物业管理权”,而真正的主权依旧掌握在以色列手中。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就是他们民族的“心脏”,而圣殿山更是他们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

没有了主权,所谓的“首都”也就只不过是个虚的名头罢了。

阿拉法特当场就气得不行:“这就像你把蛋糕上的樱桃拿走,却跟我说蛋糕还是你的。”

巴勒斯坦人最难咽下的,就是那难民的问题。

1948年,以色列一成立,超过70万的巴勒斯坦人被逐出了自己的家乡,变成了难民。

好多年过去了,“回到家乡”一直深藏在他们心底,成了骨子里的信念,也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但方案里头说:“我们弄个国际基金,给难民发点钱,这事就算搞定了。”

看到这三道陷阱,阿拉法特最后还是毅然拒绝了。

克林顿气得狠狠拍了拍桌子:“这是你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在阿拉法特看来,要是接受了这个方案,巴勒斯坦即使名义上“建国”,也不过是以色列的“附属”,永远抬不起来头。

“不”字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三个月不到,沙龙这货带着上千军警,气势汹汹地闯进圣殿山,明显就是在找茬,引爆了巴勒斯坦人的怒气。

巴勒斯坦人扔石头、搞自杀式袭击,以色列用坦克和导弹回击。

街头满是爆炸声和血迹,超市、公交车、咖啡馆都变成了战火的现场。

仅仅在2000到2005年之间,双方就有接近五千人丧生,里面一半是普通百姓。

最令人心惊的是仇恨在传递。巴勒斯坦的孩子望着家人被坦克炸死,以色列的孩子在恐怖袭击中失去亲人,两个民族的年轻人心里都种下了“报仇”的种子。

和平嘛,早就变成老人们口中说的那些传说罢了。

本来以色列国内还有不少人支持“用土地换和平”,可是接连不断的恐怖袭击让他们彻底死心了。

2001年的总统选举中,支持“以暴制暴”的沙龙以高票当选总理。

他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扩大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把巴勒斯坦那块土地一块一块拆散了。

对于加沙,就用铁丝网和高墙把它圈了起来,打着“防范恐怖袭击”的旗号。

克林顿那会儿说的“毁灭”预言,慢慢地也在一点点变成现实了。

长时间被封禁,巴勒斯坦的经济真的陷入低谷了。

群众都吃不饱饭,越来越多的人对倡导和谈的法塔赫感到不太满意。

这会儿,坚决支持“武装反抗到底”的哈马斯出来表态,因为他们敢跟以色列硬碰硬,不久就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2006年,哈马斯在选举里表现不错,赢了不少票,法塔赫觉得不服气,两方就打了起来。

最终,巴勒斯坦被划分成两部分:法塔赫掌管着约旦河西岸,哈马斯则把持着加沙那边。

一个统一的国家就此消失,连和以色列谈判的“发言人”都聚不齐啦。

加沙从此变成了“孤岛里的孤岛”。

以色列把水、电、燃料都切断了,连水泥和药品也不给进口,说是担心哈马斯用来造武器。

这下可乱套了,医院断电,手术搞不了了;娃娃生病了,药也没得用;想建房子,水泥更不可能,大家只能靠帐篷过日子。

自从戴维营峰会结束后,美国的表现越发让人觉得欠揍。

克林顿退位以后,小布什对巴以的事情根本不放在心上,让局势越来越激烈。

奥巴马嘴里说着“支持两国方案”,可实际上从来没真正去逼过以色列。

到了特朗普这儿,干脆不扯犊子了——2017年直接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还把美国大使馆搬了过去。

这操作真是够猛的。

你得明白,耶路撒冷的地位可是巴以问题的关键所在。美国这么搞,实际上就是在高速巴勒斯坦:“你们别想在东耶路撒冷建立首都了,认命吧。”

有了美国的 backing,以色列就更加毫无顾忌,肆意行事。

约旦河西岸的那些定居点就像野草似的疯狂扩张,24年间从20万人一下子飙升到70多万,把巴勒斯坦的土地划成了许多零碎的小块。

加沙变成了个“露天监狱”,里面挤着160万人,面积只有365平方公里,想出门买点面粉都得冒着生命危险。

目前,147个国家正式承认巴勒斯坦是个国家,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投票,要求以色列撤军,可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美国一直用否决权,死死护着以色列。

有人说,当年阿拉法特要是签了字的话,巴勒斯坦至少能算个“国家”,也不会像现在这么难堪,可真是这么回事吗?

那份协议里,巴勒斯坦没有真正的主权,水和土地也不够用,连难民回家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这个“国家”跟殖民地差不了太多,阿拉法特的拒绝,或许也是被压迫的民族剩下的最后一点骨气吧。

不过,克林顿的预言确实变成了现实。

加沙变成一片废墟,孩子们在碎石堆里碰碰运气找点吃的,巴勒斯坦人在封锁之下,看不到一丝盼头。

这场悲剧,真的是因为一个“不”字引起的吗?

其实,巴以冲突的关键,就在于双方都不愿意妥协:以色列渴望安全,但又不愿意放弃巴勒斯坦人的尊严;而巴勒斯坦想要土地和主权,但又离不开对以色列安全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