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晚起步也能赢!秦基伟逆袭国防部长,周志坚成名早却止步副司令,有俩原因

点击次数:59 发布日期:2025-10-08 16:42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都是1955年授的中将,秦基伟后来能站天安门当阅兵总指挥,还当上国防部长,但是周志坚离休前才是个军区副司令,他俩本来周志坚更有苗头,为何秦基伟能后来者居上呢?

这事儿还得从1930年那回招兵说起,1930年鄂豫皖根据地招兵,周志坚那时候已经背了三年步枪,在当地游击队里早闯出“小钢炮”的名头。

一进红军队伍就当班长,打起仗来冲在最前面,子弹擦着耳朵飞过去,他眼皮都不眨一下,立的功能贴满半面墙,是连里公认的“猛将苗子”。

再看秦基伟,那年才13岁,个头刚到步枪枪托,连枪都扛不动,只能跟在队伍后面扛梭镖,是个典型的“红小鬼”。

徐向前元帅在七里坪点兵时,瞅着这孩子瘦小,就交代他说:“想在战场上活命,就先学会听枪声辨方向。”

换旁人可能听听就过了,秦基伟却当了真,每天晚上跑到坟地里,拿死猪当假想敌,趴在地上听远处传来的枪声,练着分辨子弹从哪个方向来、离自己多远,一练就是整整一个月。

那会儿谁都觉得,周志坚的前程肯定比秦基伟亮堂,可后来的事儿,偏偏没按“常理”走。

1936年西路军西渡黄河,秦基伟刚好在队伍里,那时候河西走廊零下三十多度,天寒地冻,部队还被敌人打散了,他带着36个伤员钻进祁连山。

没吃的就啃毡靴上的毛,没水喝就吞地上的积雪,一路上还得躲着敌人追兵,最后从祁连山爬出来时,就剩7个人。

这趟“地狱之旅”把秦基伟身上的娇气全磨没了,反观周志坚,那会儿没跟着去西路军,留在陕南带兵。

陕南的环境相对安稳,他的队伍越扩越大,官阶也跟着往上升,从营长到团长,再到主力师师长,一路顺风顺水。

可顺境待久了,容易把平台给的机会当成自己的本事,这看不见的“隐患”,后来慢慢成了俩人差距的导火索。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俩人的“打法”更是看出了不同,秦基伟在129师当团长,不过他这个团长有点特殊,是“备胎团长”,主攻团打残了,他才带着队伍顶上去。

有回打榆社,日军碉堡的机枪火力太猛,攻了两天两夜都没拿下,秦基伟没硬冲,蹲在交通沟里把地图翻来覆去地看,终于发现日军机枪的斜射角度是固定的。

他连夜带着战士挖Z形壕沟,把冲锋距离从四百米缩短到八十米,最后战士们直接把手榴弹甩进碉堡枪眼,轻松端掉了据点,自己团才轻伤九十人。

再看周志坚,他在江北新四军也打了不少胜仗,可打法就一个字,那就是“猛”,不管敌人怎么布防,先集中所有迫击炮轰十分钟,再带着队伍整连整营地往上冲,十次有九次能赢,可每次伤亡都比兄弟部队高不少。

虽然“猛将”的名声传出去了,但没人算过背后的消耗,战场上光靠猛劲不够,得会动脑子,这一点上,秦基伟显然走在了前面。

不过真正让俩人命运彻底分开的,还是解放战争那几次关键选择,在1947年刘邓大军要南征,9纵司令的位子空了出来,选谁当这个司令,邓小平一句话就定了调:“让那个会挖坑道的秦基伟上。”

秦基伟之前打游击战、守阵地时,他总爱琢磨怎么用巧劲减少伤亡,挖坑道、搞隐蔽这些招都用得熟,邓小平看在眼里,觉得他能扛住核心战场的担子。

就这么着,秦基伟留在了刘邓的核心作战系统,跟着大部队打洛阳、攻郑州,每一场硬仗都没落下。

而周志坚这边呢,他主动提出来要去山东,他说自己是山东附近的人,家乡熟,招兵带兵都方便。

后来他成了华野13纵的司令,淮海战役里也没掉链子,带着队伍六战六捷,每回都能完成任务。

可华野里能打的部队太多了,粟裕手里握着好几个主力纵队,到了围歼黄维兵团的关键时候,主攻的活儿给了王必成、陶勇这些更显眼的将领,周志坚只分到了侧翼堵口子的任务。

仗打赢了,电报里提了一句“13纵亦完成任务”,就没再多说一个字,可见周志坚缺的,正是这么一场能让他彻底站稳脚跟的关键战役。

1950年那阵儿,俩人的路更是彻底岔开了,秦基伟的15军差点被裁撤,眼瞅着手下的兵要解甲归田,他急了,连着写了三封请战书,还带着部队去华北搞坑道示范。

白天他领着人给领导参观怎么挖坑道、怎么藏兵,晚上自己接着加班挖,手上的血泡磨破了一层又一层,最后都见了骨头。

领导一看这股子韧劲,当即拍板:“这支部队不能裁,拉去朝鲜!”后来的上甘岭战役,山头被美军炸得矮了两米。

秦基伟带着15军守了43天,硬生生把“千岁军”的名头打了出来,他肺里留的弹片,到死都没取出来。

再看周志坚,他的31军守在福建海边,天天练渡海,抱着泡沫板划木船,口号喊得震天响,可就是没等来真刀真枪的仗。

等到1984年国庆阅兵,总指挥的位子空了出来,邓小平又想起了秦基伟:“当年守上甘岭的那个,让他来。”

那天秦基伟站在天安门城楼下,电视直播把他的身影送到了全国老百姓眼前,后来他升上将、当国防部长,一路顺风顺水。

不是运气好,是他每回都接住了机会,上甘岭没退,请战书没停,才有了后来的风光。

周志坚后期也没闲着,军区比武拿过第一,军报还登过他的文章,可没上过像上甘岭那样的大舞台,老百姓记不住他。

离休前他是福州军区副司令,老战友聚会时,他喝了口酒叹气道:“咱不缺胆子,就是没赶上那一仗。”

其实人生跟打仗一样,时代会给机会,但得自己有本事接,秦基伟不是一开始就比周志坚强,可他每回遇到坎儿都没躲,要么练本事,要么拼韧劲。

而周志坚缺的不是能力,是没在关键时候抓住能让自己“出圈”的机会,说到底,没有谁的成功是凭空来的。

你愿意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下多少功夫,未来就会给你多少回报,那些看似偶然的“后来居上”,背后都是别人没看见的坚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