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也知道这是一个必死无
461聂荣臻去敌后:115师战将全被林彪带走,聂一声不吭,苦干八年
一、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九三七年九月,平型关大捷后不久,聂荣臻奉命率领少数部队深入敌后五台山。
难在哪里?
第一部分,115师向东挺进,聂荣臻手下只有三个二线主力,人数在三千左右。
第二,115师的主要领导班子,由林彪师长,周昆,政训处处长罗荣桓组成,聂荣臻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第三,115师的主力都去了日本人还没有到达的地方(河北中南部和山东),五台山是日本人占领的中心地带。
就算是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也知道这是一个必死无疑的任务!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情况。还有一层聂荣臻心里不舒服却又不好明说,自从参加革命以来,聂荣臻就一直跟在中央身边,从来没有放弃过“单飞”的机会,这次去五台山,跳进了敌人的心脏地带,等于跟中央断绝了联系,这就意味着他要独当一面了。
但是中央的计划已经确定,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编辑搜索
这还怎么打?换了别人,就像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一样,首先要做的,就是招兵买马,招兵买马,人多势众,才能打仗!
但聂荣臻不同,他并没有急着组建军队,而是先做了两件在普通人看来很正常的事情:
第一,要对干部进行培训。
第二是发展党员.
虽是小事,却都是大事。
就拿干部的训练来说吧。
林彪,周昆,罗荣桓,率主力东进,南下。临走前,他同聂荣臻讨论了如何分配干部,谁走谁留。聂荣臻一挥手,让你带多少人走,不用管后面的事情了。
林周罗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当然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带走,总不能让聂荣臻当司令吧。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把主要的干部,包括师长和政委都带走,只留下几个师的参谋。
陈光,陈士榘,杨得志,杨勇,李天佑,梁兴初,徐海东,黄克诚,韩先楚,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估计林周罗他们也觉得把所有人都带走不好,所以只留下了115师的团长杨成武。
在晋察冀地区的战争中,杨成武是最能打的,也是最能打的,晋察冀区的台柱子。
聂荣臻把师师部和师师部都留了下来,只留下了一个教导队的大队长孙毅,他要留在这里办干校,培养干部。
二、聂荣臻的一招妙棋
当时战事紧迫,日本人大举包围,步步紧逼,聂荣臻顶住压力,命令孙毅开办训练班,进行连排干部的训练。创办这所学校的初衷,就是效仿毛泽东在江西建立红军大学,并在延安建立抗日军政大学的做法。
那时候,连主力部队都自顾不暇,恨不得把整个晋察冀军区的人都调到连里去当士兵,可聂荣臻却不慌不忙地把学生们召集在一起,开了一所学校,开了一所学校,开了一所学校,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编辑搜索
当然,聂荣臻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人,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他们的训练时间被压缩到了三个月,让学生们学习政治理论和游击战,然后被分配到基层部队,担任排长。
这样的干部,跟军队里那些靠军功上位的人,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知道政策,知道形势,有决心,在战略上也许比不上靠战功提拔上来的,但是眼光长远,领悟深刻,懂得多,领会得准,头脑清醒,在敌后乱局中,有一颗种子,能带动一批人。
聂荣臻带着3000人到了五台山地区,当时提出了“滚雪球”的策略,就是把团打散,把部队分散开来,在各个地方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到底,还是做群众工作,把老百姓,土匪,中间势力发展成为我们的一股力量,困难的地方在于讲道理,做思想工作,需要一大批懂政策的干部。
这就是短期培养的干部所起的作用。短期受训的干部,虽然不全是能说能打的好手,但至少个个能用,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每个排的干部,都象中央的传声筒似的,把中共抗战政策,统一战线,土改,讲得头头是道,老百姓听了,也就信了,慢慢在他们的动员下,都加入我们了。
“滚雪球”效应最大的结果,就是把东北军吕正操的部队拉进了党里,拉进了群众里。
吕正操原是东北军五十三军691团的团长,手下有两千四百人,一千二百支步枪,六十多挺轻重机枪,十六门大炮,几乎和聂荣臻在五台山的部队不相上下。
聂荣臻之所以能够把这些部队拉到这里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上级领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聂荣臻派出了一大批连以上的干部,把东北军的老部队,变成了一支有红军风格的军队。
五十年后,吕正操回忆起,那时候他很着急,不只是他一个人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真正的红军将军,而且还影响到了下面的士兵。
吕正操将军多次向聂荣臻要干部,刚要的时候,聂荣臻慷慨地给了一组排长,吕正操觉得不够用,就再要。吕正操抱怨说,聂荣臻不给。
聂荣臻听了也着急,说道:“你急什么,你缺干部,我缺!”
虽然大家都很着急,但目的却是一样的。后来聂荣臻又派了一批人去了东北军区,把这支军阀的部队,变成了一支坚不可摧的军队。
纵观后来晋察冀根据地能发展到三十万人的历史,培养干部,造就一大批善于滚雪球的基层干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其他抗日根据地相比,聂荣臻的所作所为虽然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是绝无仅有的。
三、毫不含糊地进行战斗
敌后抗战,第一要务当然是作战。
聂荣臻在五台山一带发展游击队,只用一年时间,就占领了好几个县市,建立了晋冀、察、夏、绥等数省的庞大根据地,兵力达万余。
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日本在华北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是日本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九三八年九月,日军司令部制订了中攻武汉,南取广州,北围五台的计划。
五台山区竟可与武汉、广州相媲美,自敌人口中说出,自是很高地肯定了我军的抗战。
日军出动了五万正规军和伪军,分成二十五个方向,分别向八路军控制的五台山地区发动进攻。
聂荣臻遇到的危机,比1937年的时候要严重得多,那个时候,我躲在暗处,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个时候,敌人和敌人都很明显,聂荣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当时晋察冀军区下辖四大军区,大家普遍认为兵力充足,能跟日本鬼子打一场硬仗。聂荣臻心里很清楚,尽管抗日军队有几万人,加上地方游击队,也许比日本人还要多,但在武器装备、训练等方面,我们都远不如日本人,决计不能硬碰。
就在他准备把部队分散开来,转入全面游击战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把聂荣臻激怒了。
那个时候,日军有个叫清水正夫的军官,是混成旅的队长,军衔很高。此人十分嚣张,乘飞机进入五台县的核心区,扬言要将聂荣臻亲自击毙。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及部分部队在唐延杰的带领下紧急撤离。不料在撤退的过程中,意外遇到了清水大队。唐延杰仗着地势之利,本来可以撤退的,可是看到日本人来了,不打一场就不痛快,就带了一支警卫连和一部分教导队干部训练班的人,仗着地势之利,打了清水大队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战,清水大佐当场毙命,但日本人训练有素,在短暂的慌乱之后,很快就组织起了反击。我军兵力不足,唐延杰在这次战役中身受重伤,数十名干部训练班伤亡惨重,只得撤退。
聂荣臻虽然后来从日伪的报纸上知道了自己杀了一名日本军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而是冲着唐延杰咆哮道:“你是军区的参谋长,是一名高级军官,我不能让你死!我手下就那么几个有潜力的干部,你一下子死了几十个,还不够!”
聂荣臻制定了“只打不打,不打”的方针。
日本人的战术很高明,他们兵分两路,每一路只有两千人左右,但是正面交锋,却能打得八路军三个团以上。
如此一来,五台山很快就沦陷了大半。
聂荣臻是个实事求是的人,危急时刻向中央引咎自责,说对付不了日军这种战法。甚至向中央提出,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是否可以暂时撤出五台山区,毕竟发展了数万人马着实不易。
毛泽东也开诚布公地回复聂荣臻,对付日军这种新战法,别说你聂荣臻,就是中央没有十足的把握,谁也不是先知先觉包打一切。目前唯一的策略就是继续死撑,一边打一边找日军的弱点。
另外,中央能够做的,也就是让贺龙120师在冀中进行牵制作战,别的就无计可施了。
聂荣臻理解中央的难处,既然中央把自己孤悬于敌后,就必须做牺牲的准备,宁可战死也不能退出五台山。
聂荣臻带领部队艰苦地转战,按毛泽东指示一边打一边琢磨日军的短处。
说话的容易,可是当时的情境有多难我们已无法想象。
晋察冀部队在敌人围攻下兵力锐减,最少时仅剩三万多人,当然跑散的大多是意志不甚坚定的地方武装和新改造的土匪、国民党残兵,我军骨干兵力仍在。
苦撑了一个月,聂荣臻终于发现了日军的弱点:后勤补给。
越是深入五台山区,敌人的补给线越长,他们无法就地取粮取弹,必须从遥远的北平后方向前供应。而且兵力分散的情况下,一旦被我军抓住,仍有可能实施各个击破战术。
找到正确方向之后,聂荣臻指示各部队,总体与敌周旋,局部可以围歼,同时偷袭后方。
打了48天,日军始终无法找到聂荣臻主力部队,在后勤补给难以为继、兵力无法发挥规模优势的情况下,日军难以为继了。
而八路军却越打越熟悉、越打越得心应手。日军在付出5200人伤亡代价下,不得不撤出五台山区。我军伤亡人数亦不在日军之下,然而保住了五台山核心区,功莫大焉。
晋察冀军区打得妙战、胜仗很多,像雁宿崖之战、黄土岭之战,打死的日军最高官中将阿部规秀,这些仗固然影响力大,但笔者只举了1938年这次反围攻作战。
为什么?
这次反围攻作战的最具有根本意义。它奠定了全面抗战八年间晋察冀抗击日军围攻的基本模式,是聂荣臻开创出的带有独特意义的作战模式。
适度认怂,绝不认输,机动灵活,巧打久撑。
这样打,既从战略上化解了日军强大的突击能力,使其空有万钧之力却无从施展。而我军却能在缝隙中生存和坚持下来,像山间岩缝中的松树一样,纵使头顶是万钧之石,亦能一点一点顽强地顶开它、战胜它。
即使后来形势更加严峻的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时,我军依然延续1938年反围攻时的战略,日军始终无可奈何,无法从根本上消灭晋察冀根据地。
四、政治工作的绝顶高手
再说说聂荣臻的政治工作,这是晋察冀根据地能发展壮大的另一大关键因素。
自古道,一法通,万法通。聂帅虽不像罗荣桓帅、谭政大将那样以政治工作闻名于世,但他在政治工作方面的造诣也是绝顶。聂帅在晋察冀抓政治工作的事情太多了,足够写一本书了,兹就几个典型的例子说道一二。
其一是统战工作。对国民党军的统战自不必说,该联合则联合,该斗争则斗争。县大队抄了阎锡山在老家村子的宅子,聂荣臻亲自向阎锡山致电道歉,狠批了基层干部。这些能屈能伸的,都是基本操作。
边区选举干部,聂荣臻提议让五台山的爱国僧侣也参加边区政府代表大会,、。我党信奉的是无神论,很多干部觉得这样不合适,有些老百姓也觉得不合适,僧侣们都是出家的啊,四大皆空,怎么还能参加政府工作。
聂荣臻当众批驳这种观点,僧侣虽然出家,但是没有出国。日寇犯我中华,凡中华儿女皆是守土抗战之则。五台山的爱国僧侣们和八路军一道放哨巡警,一道抗击敌人,一样可以加入政府。
五台山的爱国僧侣们很受感动,一些年轻有志气的僧人们还加入了八路军。
新华社得知此事,专门发了一条报道,宣传爱国僧侣投身抗日的好事,其响亮的口号就是聂荣臻总结的:我们出了家,但没有出国。
此事在全国范围引起轰动。聂帅之活用统战原则,不拘一格开展工作,于此可见一斑。
1938年1月22日,蒋介石和阎锡山不无勉强地批准了晋察冀边区的成立。这是在敌后的所有中共根据地中惟一获得中央政府承认的根据地。
其二是重视文化工作。
聂帅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非常注重文化宣传的重要功用。在战事繁忙之际,他专门组建了军区文化队和抗敌剧社,用这种方式活跃文化生活,向广大将士和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宣传。
那时节,底层人民群众哪有机会看戏剧。聂荣臻派抗敌剧社到农村、到基层部队演戏剧,既演红色剧,也演上海流传过来的时髦剧。聂荣臻不搞愚民主义,有一次他对抗敌剧社说,全演红色剧也不是办法,老百姓只了解无产阶级,不了解资产阶级也不行,指示剧社把曹禺的《日出》上演一次。
以前谁敢演这个啊,这不等于宣传民族资产阶级吗?可是聂荣臻就敢拍这个板。
抗敌剧社热情非常高涨,这种高水平的戏剧,哪个文艺工作者不想演一次?他们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台词背记、排练和剧场设计,在农村野地里,上演了一出反映民国都市生活的现代戏剧。
老百姓和基层部队士兵看得如醉如痴,在极度寒冷的华北野外,大家坐了三个小时一个走的都没有。演出结束后,掌声如雷鸣一般响起。
搞一搞演出真能让老百姓多打几百斤粮食、让战士们枪法更准一些吗?未必。但是这样的事情,让广大军民的心团结在了一起,知道中央在想着大家,在关怀大家。
人心不就是这样吗?做一件实事,顶得过一百句说教。
人心齐,泰山移!
聂帅对文化队极为重视,把他们视作战斗力的发动机之一。为了保持着文化队和剧社的活力和延续性,他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不论多高级的干部,一律不准到这里来找老婆。
晋察冀军区的文化工作,因此得以长久地延续下来,成为几大抗日根据地中最出色、影响力最大的一支队伍。
毛泽东因此称晋察冀根据地为唯一的“模范根据地”。
白求恩大夫去世前,给聂荣臻留下一封信,信中说:最近两年,是我生命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是什么能让一个文化不通、语言不通的外国友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
笔想揣想,这既是共产主义者共同的革命信念,更有聂荣臻晋察冀军区那种大无畏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浓郁氛围,深刻地感染了白求恩。
晋察冀根据地到1941年发展到12万人,1942年反“扫荡”后减至8万余人。但由于聂荣臻打下的基础非常坚实,1943年后再度蓬勃地发展起来,到1945年胜利前夕,革命武装已达到32万多人。这32万大军,后来成为解放山西、华北及西北的支柱力量。
我们回到文首的话题。聂帅如此之勋,与陕甘宁、山东、中原、晋绥、晋冀鲁豫、华中等根据地领导人相比,尤其是与贺龙、罗荣桓、刘伯承、陈毅等元帅级人物相比,其爆兵能力不弱于罗荣桓元帅,尤其和善于扩军的罗荣桓元帅相比,罗帅的方法可能更依赖于土改,以及组建二线兵团。聂帅的方法迥异于罗帅,但是殊途同归,大家的效果是一模一样的。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晋察冀#秋季图文激励计划#根据地建立了冀中、冀晋、冀察、冀热辽几大军区,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50万,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35万余人,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热点资讯
- 爱兰歌娜男士素颜霜哪个好,选择多样促成男性魅力展现
- 074期苏香大乐透预测奖号:龙头凤尾分析
- 布加勒星造12倍冷负 足彩头奖1注500万滚存528万
- 白羊座注意:9月的「温柔陷阱」,来自你最想不到的人!
- 麻家梁煤业公司工会举办2025年员工羽毛球比赛
- 福利多还省肝! 这款SLG成新人入坑最优解
- 美联储打开“利率水龙头”,全球资金奔中国,凭啥中国成香饽饽?
- 奇瑞掀桌子了!瑞虎7只卖7万多?别急,先看看自动挡
- 洪水过后, “村超”今日重启! 足球巨星巴乔、卡洛斯现场助阵
- 中年GLC仅13万!11万公里暗病多!谁敢接盘?

